李依依
【摘要】城市外宣是展示城市形象和發展形勢的載體,外宣翻譯在城市對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杭州外宣文本為例,以目的論為指導,通過分析其宣傳目的和翻譯事例,提出城市外宣翻譯要采用增譯、減譯、轉換的方法,進行靈活處理,使譯文更符合目標讀者的表達和思維習慣,易于閱讀。
【關鍵詞】城市外宣文本 翻譯 目的論 靈活性
引言
中國經濟日益發展,國際影響力逐漸提高,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提出,漢英翻譯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城市外宣翻譯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城市擴大知名度,招商引資、發展旅游業等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承辦國際盛會的城市,如承辦G20峰會的杭州,在全球目光聚焦之時,大量外宣文本需要高質量的翻譯,內容則涵蓋各個方面包括歷史沿革、風俗文化、自然地理、行政區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公共交通等,而翻譯的質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宣傳的效果。
任何類型文本的翻譯都會受到原語的影響,這些影響來自于兩種語言間的差異,包括原語中文化內涵的影響,原語中體現的思維方式的影響,原語習慣表達的影響等。特別是城市外宣材料,屬于應用型文本,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追求實際效果,并且受眾是外國人,若原語對于翻譯的影響不予避免,會造成譯文讀者的閱讀障礙,不但沒有達到宣傳的目的,還可能會造成相反的結果。
功能目的論為應用型文本類的城市外宣翻譯提供了理論依據,該理論由德國著名翻譯理論家賴斯提出,弗米爾創立。功能目的論認為翻譯的目的是實現不同語言間的順利交流,要遵循“目的原則”,即翻譯行為要達到的目的決定了翻譯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功能即目的,翻譯要考慮目標讀者及譯文在目標文化中所要發揮的作用。
因此,“譯者應根據譯文不同語篇的預期功能,抓住原作意圖,靈活選擇相應得當的翻譯策略,決定處于特定語境中的哪些原文語篇信息可以保留,哪些必須根據譯語語境進行調整”根據目的論的原理,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從城市外宣文本的特點和宣傳目的出發,翻譯要根據中英兩種語言的特點,采用增譯、減譯、轉換的方法,使譯文更貼近讀者。
一、增譯
所謂增譯,是指“根據兩種語言間不同語言習慣、表達方式,在翻譯時適當增補一些詞語、短語或句子,旨在譯出原語作者感到理所當然,而譯語讀者卻不甚了解,甚至感到詫異的意義。”增譯是原文含有特殊文化意義時采用的一種有效的補償手段,常用來明示原文詞匯的文化內涵,或者向讀者提供理解原文詞匯所必須的相關信息。
中文最顯著的特點是簡潔、明了, 短短幾個字就能表達很多內容。中文材料中還有大量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這些詞匯在英語中可能沒有相對應的表達。通過增補信息來彌補信息或文化差,以全面表達出所要傳遞的信息,能夠幫助目標讀者等值解讀外宣內容。另外,英語講究邏輯,往往大量使用連接詞、副詞和介詞等,從而使句子或段落更連貫,起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以便更好地表現情況的變化和事物的內在聯系。
1.翻譯補償。由于讀者的知識背景、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不同的語境,對同一信息的認知情況及程度也有所不同。原文本中信息缺省情況的客觀存在,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進行翻譯補償,特別是城市外宣文本,通過增譯進行補償,避免其語用功能的損失。
例1:弄潮兒向濤頭立
譯文:Tide Players Stand at the High Tide of the Qiantang River
“弄潮兒向濤頭立”作為小標題,簡潔又醒目,“錢塘江弄潮”對于杭州人再熟悉不過,而其他地區,特別是外國讀者一定是不知曉的,翻譯時增加了“of the Qiantang River”,進行語用補償,緊扣主題,也使表達更加完整。
2.邏輯顯化。漢語重意合,句子間靠內部的邏輯關系聯系,而英語重形合,句子間靠各種語言形式銜接,如連詞等。通過增加邏輯關系連接詞,使譯文邏輯關系更加明確,目標讀者讀起來更加順暢,以更好的發揮宣傳的功能。
例2:杭州在民國時期就以金融業興盛而著稱。浙江經濟發達,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眾多,民間資本雄厚,在金融服務方面需求很大。杭州建設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可以服務浙江、輻射長三角地區,將對地區經濟的發展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譯文:With a developed economy, private enterprise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Zhejiang has a big demand for financial service.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inancial service center in Hangzhou can serve Zhejiang, eve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例子中的這兩句話之間,其實是有邏輯關系存在的,前因后果,為使譯文更符合讀者的語言習慣,增加連詞“therefore”,顯化邏輯,體現其中的邏輯關系,使句子與句子間更加連貫。
二、減譯
“為再現原作的內容和意圖,實現原文作者的交際目的,可以按照譯入語的語言、文化習慣,對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和表達形式進行調整,甚至刪改。”
漢語表達中,為求語言流暢,特別是外宣文本,為了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追求文字的形美、音美,會使用大量修飾詞,排比、重復進行渲染,但這種修辭手段在目標語中顯得有些冗余,再加上大量的空話、套話,會使讀者不明其意,難以接受。而英文宣傳材料更關注信息的準確傳遞,不會刻意去追求文字的形式美或者花大量筆墨烘托、渲染,語言風格更加簡潔而平實。從文本的預期功能出發,根據英語脈絡分明,句法嚴密,有邏輯順序的特點,進行減譯的處理,適當地簡化,使信息結構清晰分明,提高信息傳遞效率。
1.并列信息。漢語外宣中不乏并列的信息,為追求其形式美,列舉時會出現一信息的多次重復,翻譯時可以刪減合并,避免重復,使英語表達簡潔明了。
例3: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對杭州的定位是: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國際重要的旅游休閑中心、全國文化創意中心、電子商務中心、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譯文: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l Planning, issused by the State Council, positions Hangzhou as a high-tech industry base and centers of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leisure, national culture creativity, e-commerce and reg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原文“中心”多次重復,翻譯時可以用“centers of”后接各個中心的名字,避免一個單詞的重復出現,并且表達清晰。
2.意義重復。漢語表達中為渲染宣傳效果,會增加修飾詞進行強調,鑒于英語宣傳材料精簡的特點,翻譯時對冗余的重復信息進行刪減。
例4:杭州人在歷史上曾創造過經濟發展的輝煌
譯文:People in Hangzhou have once created brilli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原文中的“歷史上”在譯文中以時態的方式有所體現,翻譯成了“have once”,再出現“in the history”,意義重復,多此一舉。
例5:國務院先后批準杭州建設中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譯文:The State Council approv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mprehensive Pilot Zone and the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n Hangzhou.
原文譯成英文后,其中“先后”在英語的邏輯中已經有所體現,沒有必要再使用“successively”或其他詞匯表示“先后”,避免意義重復。
3.范疇詞。范疇詞在漢語外宣文本中很常見,如“工作”、“情況”等,在漢語表達中不可或缺,翻譯成英語是卻是多余的,沒有實際意義,譯文中出現這樣的信息會降低可讀性,因此在翻譯時根據需要予以刪除。
例6:政府成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投入了相應經費,致力于保護非遺項目。
譯文:The H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has set up a protection agency and provided funds to rescue and protect the cit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例中“項目”一詞從漢語語法看,為了表達的完整,不可缺少,而在譯文中可以直接刪掉,表達既完整又簡單,便于目標讀者閱讀,從而達到預期的宣傳的效果。
三、轉換
鑒于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方法、習慣等方面的差別,翻譯時需要有意識地在表達方式、方法、習慣上進行轉換。
1.詞類的變化。英漢兩種語言在詞類使用方面有一定的差異,通過詞類轉換使譯文變得更通順,更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習慣。比如英語中用名詞使用頻率較高,而漢語中使用動詞較頻繁。
例7:不用擔心杭州的暖風會消磨人的斗志
譯文:There is no need to worry that the warm environment in Hangzhou will demoralize the people.
這句是中文材料中典型的無主句,句中漢語動詞“擔心”在翻譯時轉換為英語名詞,并用“there be”結構引導,巧妙地處理了無主句,更符合英文表達。
2.結構的變更。為使譯文表達更加流暢,翻譯時常常需要變更結構。
例8:休閑產業蓬勃發展,各類休閑場所和設施應市民、游客的需求而紛紛出現,杭州被稱為“休閑之都”。
譯文:With a booming leisure industry and emerging leisure sites and facilit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residents and tourists, Hangzhou has become the “Capital of Leisure”.
譯文由原來的主謂結構變更為“形容詞+主語”,“蓬勃發展的休閑產業”、“紛紛出現的各類場所和設施”,使其名詞化,用“with”復合結構作伴隨狀語,使整個表達更加的流暢。
3.被動語態的轉換。高頻使用被動語態是英語的特色之一,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遇到主動句時,不妨將主動句變為被動句,而不是照搬原結構,使其符合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例9:2015年,國務院先后批準杭州建設中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In 2015, the China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mprehensive Pilot Area and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were approved to be constructed in Hangzhou by the State Council.
譯文用了被動語態,用“中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作主語,而非“國務院”,把原文中賓語轉換成了譯文中主語,使其成為強調的對象,讓譯文讀者抓住了原文的重點。
四、結語
城市外宣翻譯作為應用型文本的翻譯,依據目的論原理,翻譯時要充分考慮譯文目的,以國外受眾為中心,跨文化交際為手段,在準確傳達原文信息的同時,對原文進行靈活的處理,保持原文的宣傳意圖及宣傳效果,做到譯文內容便于目標讀者閱讀而吸引讀者,最終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為實現宣傳目的,翻譯策略上應靈活多變,采用增譯、減譯、轉換的方法,盡量避免原語對翻譯的影響,便于英語目標讀者接受和理解。
參考文獻:
[1]賈文波.原作意圖與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2(4).
[2]徐勤,吳穎.經貿外宣資料的外宣探索[J].中國翻譯,2003(3).
[3]張健.全球化語境下的外宣翻譯“變通”策略芻議[J].外國語言文學,2013(1).
[4]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