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德權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緊緊抓住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中才會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自己學習課程標準的實際體會和在課堂教學實際中的感受,談談收獲與心得,以期與大家共勉。
2011版課程標準關于課程性質是這樣說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關于課程理念是這樣說的: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和理解、思考與探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要重視直觀,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要重視直接經驗,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現在結合本人對于課程性質及課程理念的理解及在教學工作中的具體做法,談談收獲和體會。
一、要重視直觀,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要重視直接經驗,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
在小學一年級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中,從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實際出發,從他們的認知規律出發,重視直接經驗,充分運用數學教具或者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在操場撿10個石子放在桌子的左上角來教授10以內的加減法,教師邊演示學生邊動手操作,收到了極好的效果。這個教學過程就是從學生的直接經驗出發,從直觀具體出發,易于小學生理解和接受,也符合直觀性教學原則。這是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實際教學的有機結合,這是對課程標準深刻理解后的實際應用的一個教學案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重視直觀,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要重視直接經驗,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這一點至關重要。
二、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在教授學生20以內加減法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如5+8=?讓學生充分討論和展開想象,怎么做?然后教師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及多媒體課件等進行講解,不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而且促進了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有的學生直接得到結果等于13,怎么得到的?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利用拆分的數學思想及方法進行計算簡單高效,讓學生明白了推理能力的重要性。如5+8=?可以把5分為3+2,然后2+8=10再10+3=13,用湊十法簡單易于理解。以此類推讓學生進行9+6=?7+8=?的計算,以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學生爭先恐后、積極踴躍回答問題,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積極進取和集體主義榮譽感。
三、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學習探究。在教授小學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時,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拼一拼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通過摸課本封面和桌面的大小比較面積,感覺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通過學具袋里的正方形紙片的面積(1平方厘米)量一下你的指甲蓋,看看哪個指甲蓋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小紐扣、鍵盤小按鈕。)如果測講臺的面積呢?讓學生四個人張開手臂圍成1平方米的圖形,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通過上述的一系列活動,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通過摸、拼等活動感知到面積單位的大小,能理論聯系實際,聯系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通過小組合作讓個性不同的孩子在一起團結協作,給他們時間和空間進行觀察、比較、猜測、實驗和計算。讓個性學習和團體協作有機地結合和磨合,在面向全體的同時實現了因材施教。教學結果得到了驗證,學生的學習富有實效性和科學性。體會深刻而獨特,整個學習過程生動而活潑,學生學習主動而且積極性高漲,興趣濃厚,效果好。
在多年的教學活動中感受最深的是學習課標是教學活動的關鍵,只有學好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才能抓住重點,才能明白知識的關聯性和教與學中蘊含的科學道理,教學是規律和科學的辯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