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學研"合作是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三方的合作,是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本文通過對"產學研"概念的闡述、國內外先進經驗的歸納總結,提出了適合我國高職院校"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我國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
一、"產學研"概念
"產學研"的概念于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被提出。狹義的產學研合作指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三方的合作,在合作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收益共享,最終實現三方共贏。廣義的產學研合作還包括政府宏觀調控、行政干預和政策扶持功能,指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政府、中介機構等各相關主體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遵循一定的模式或運行機制展開多方合作,形成合作互助的共同體,共同研發新產品或新技術、鼓勵創新,以實現知識的生產、傳遞、消化和轉移。
二、高職院校"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的國外經驗
(一)德國"雙元制"模式
所謂"雙元制",指學校和企業,其形式為:學生以學徒身份在私營企業接受企業的職業和技能培訓,在非全日制的職業學校中接受與其從事職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其高等職業院校"雙元制"特點體現在:政府制定政策法規;專業委員會制定教學大綱,明確校企權責;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國家法律保障教師在職進修權益。其機制的基本特征有:管理者職責分明、各司其責;培養方式多元化;教學體系明確;強調高職教師實操技能。
(二)英國"工讀交替"模式
英國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其目的在于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其"工讀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特點表現在:"工讀交替"的人才培養方式,"能力本位教育與培訓(CBET)"的課程教學大綱,重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認定。其機制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國家政策、法規的健全與完善,為英國高職教育的有序、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英國高職教育的經費來源有了保障,高職教育的地位也有了提升。
(三)澳大利亞"TAFE"模式
澳大利亞的高職教育具有培訓的性質,其教育主要機構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學院,即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體現在:以提升學生個人能力為核心,培養高素質技術型人才;以就業為宗旨,培養就業崗位需要、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提倡"終身教育"的思想。其人才培養機制特點有:擁有政府撥款的制度和職責明晰;以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建立了澳大利亞所有機構都認可的資格證書、學歷、學位體系,搭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橋梁[1]。
(四)新加坡"教學工廠"模式
南洋理工學院的"教學工廠"是企業實際的工廠環境與教學環境有機融合。學校通過這種"教學工廠"的真實案例來編寫和制定課程,保證了整個教學的效果。其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有:教師隊伍與企業接軌;引入企業先進設備、真實企業場景到學校,形成三位一體(企業、學校、實訓中心)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其人才培養機制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政府的高度重視、創建綜合科技教學環境、課程開發堅持以市場為導向[5]。
三、高職院校"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的國內研究
陸旻瑤和陸小榮(2017)提出,加強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的途徑有:創新理念,加強自身建設;以課程建設和開發為產學研合作的切入點;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產學研合作的重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與企業的長效合作機制[2]。
靳婷婷(2016)結合高職院校的現狀,提出了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全面合作"模式,"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模式,"訂單式"模式,"行業、企業為主"模式,"1+2""1.5+1.5"或"2+1"模式[3]。
段妍妍(2008)認為我國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借鑒:立法保障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開展,專業與課程設置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較為完善。提出我國高職院校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訂單式"、"工學交替"、"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四、我國高職院校"產學研"人才培養舉措
在對國內外高職院校"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高職院校"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立法保障產學研人才深度合作的順利開展
政府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產學研人才培養的宏觀調控,引導產學研深度合作模式的健康、快速、有序、高效的發展;通過資金為杠桿,向產學研人才深度合作傾斜,同時提供稅收上的優惠政策;政府可設立產學研人才合作基金、并專款專用,為產學研人才深度合作提供宏觀和政策保障;提供信息交流和共享平臺,開辟更便捷、更寬、更廣的信息溝通渠道。
(二)專業課程設置應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
我國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設置應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崗位勝任能力為目標,注重學生實操技能與綜合素質的培養。根據各行業企業的特點和各專業課程教學大綱明確理論課和實習實訓課的比例,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使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專業,能夠滿足社區或社會的需求。
(三)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保證教師培訓方式多元化
政府應立法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政策保障與資金傾斜,激勵高職院校大膽走出去,與行業企業、研究院、兄弟高職院校之間加強溝通,引入企業先進前沿的理念和技術,以促進各合作方共同進步;學校與企業應加強合作關系,教師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企業為教師提供形式與內容豐富、多樣的實踐鍛煉或在職培訓,提升教師的技能與素質,利于"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張琦,趙紅紅,宋連凱.澳大利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特點及啟示[J].浙江醫學教育.2013(6).
[2] 陸旻瑤,陸小榮.加強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的途徑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2
[3] 靳婷婷.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模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8
作者簡介:
張艷(1987-),女,湖北荊州,講師,碩士,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師,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