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君+趙巧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修訂版將“雙基”拓展為“四基”,體現了對數學課程價值的全面認識,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僅要獲得必需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經驗、獲得數學發展和處理問題的思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提升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呢?
一、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要到位
教材是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依據,在分析教材時要側重對“基本活動經驗”的梳理與把握,在此基礎上對教材相關內容進行適當的加工、拓展和補充,以此來喚醒學生的原有活動經驗,促進新經驗的生成與積累。分析教材就是要找準本節課知識的落腳點和生長點,充分利用好教材,才可以促進學生在最近發展區發展。學情分析更重要,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知怎么銜接,怎么調取,怎么找到突破點,這是教學準備必不可缺的工作。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具有差異性,教師如何運用差異性資源,這也要提前做好準備。
二、創設有效情境,激活已有經驗
對于小學生來說,生動有趣的情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數學課的情境必須具有數學味,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學習興趣。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可以將各種三角形裝在一個不透明的口袋里,然后呈現出三角形的其中一個角,請學生猜出另外兩個角是什么角。經過幾次猜測,學生發現,只要看到了一個直角或鈍角,剩下的兩個角一定是銳角,不可能再是直角或鈍角了;而如果看到的是銳角,卻不能確定剩下的兩個角是什么角。這時再追問:“你想到了什么數學問題?”于是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研究三角形的角的秘密了。由此可見,有效的情境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并能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三、經歷數學活動,積累數學經驗
史寧中指出:“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親自或間接經歷了活動過程而獲得的經驗。”在數學活動中學生需要經歷、內化、概括、遷移的過程,才能充分調動數學思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在“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畫圖測量和折紙驗證得出每種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在此基礎上,返回到課前的游戲,學生終于明白為什么在一個三角形中只能有一個直角或是一個鈍角了。在練習中,用兩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尺拼成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有的學生不敢肯定,有的學生確定是180度。于是筆者給予學生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中明白這個三角形肯定還是180度,而且還找到了“逃跑”了的180度。這不但鞏固和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的認識和理解,也為后面探究多邊形的內角和積累了探究經驗。
學生經歷了數學活動,在活動中操作、觀察、思考、交流、分析、歸納、概括,同時也積累了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和經驗。教師是促進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引路人,學生才是積累經驗的主體。教師要善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交給學生思維的主動權,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思考、探究、創造。學習知識,積累經驗;學習經驗,積累方法;學習方法,感悟思想。
四、交流學習反思,提升活動經驗
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的經驗是零散的、模糊的,學生也不能清晰地感受到經驗的利用價值。因此,數學活動結束后,教師不能虎頭蛇尾,要鼓勵每一個學生將自己在活動中的想法、感受、體驗進行交流分享。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回顧知識的建構方法。交流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的思維提升之處,也可以看到學生的不足之處。交流中,學生將心里的想法說出來,這又是一次知識建構的過程。總結反思的過程,不能僅僅著眼于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在這一過程中又是怎樣運用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的。在教學中,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反思:你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什么問題?其次呢?這樣的追問,既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一次總結,也是一次提升,學生的學習也因此得以系統化。教師在反思中成長,學生亦如此。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對于我們來說是陌生的,而課堂教學是一線教師的主陣地,這兩者似乎遙不可及,可是要利用有效的媒介來牽線搭橋。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經驗、積累經驗、運用經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多少技能,更要關注學生掌握了哪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對于學生的發展和創新是不可缺少的。
參考文獻:
史寧中,柳海民.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與實施路徑[J].教育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