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英
課堂教學用語是知識的主要物質載體之一,是師生信息溝通的重要渠道,是聯系師生情感的重要紐帶。人文性的課堂用語能為學生營造安全、公平、積極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思考與認識。
一、話語豐富,“英文味”更濃
有些教師在組織英語課堂教學時,往往會摻雜一些中文,他們或是在教學新詞新句的時候怕學生不理解,用中文再解釋強調一遍;或是當學生第一遍沒有聽懂的時候,直接用中文解釋更直接快捷。其實,這些都是認識上的誤區,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圖片、體態語、上下文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這樣更能體現語言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味。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一課時,只要把手放在嘴巴前面呈喇叭狀,再大聲地喊出:“What beautiful clothes!”學生就能充分體會到shout一詞的含義了。再如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一課,在與學生交流“What makes our city Changzhou beautiful or modern?”時,有學生說:“Parks make Changzhou beautiful.”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延伸:Thats true.There are many parks in Changzhou,such as Hongmei Park(學生開始搶著說了)Most of them are free of charge.They are open parks.(學生一臉茫然,老師繼續)It means we shouldnt pay money for visiting the park.But China Dinosaur Park is not free of charge.We should pay money.這時學生會意地笑了,有的禁不住脫口而出:“哦,是‘免費!”
小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語言的輸出水平。當習得者在聽話時能理解信息,輸入的語言略微超出他們的語言能力時,習得就實現了。
二、話語委婉,“人情味”更足
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首先應是師生完全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多用委婉語,少用命令語。比如,在上課伊始使用“Are you ready for class?Shall we start?”來代替口令式的“Class begins.”又如,當學生遲到時,用“Whats the matter?或What happened to you?”來替代“Dont be late again.”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
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時,教師既要給予適當鼓勵,又要盡量使用具體的語言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使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真實、有效。如:OK.But pay attention to...有時只要一個簡單的語氣詞或耐心地重復一下問題,引起學生注意,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并自我糾正錯誤了。
三、話語幽默,“歡樂味”更濃
幽默是課堂教學的“調味劑”。學生犯錯時,教師幽默的評價可以化解尷尬。如:一學生回答“How 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時口誤說成了“I go to school by school bag.”卻絲毫沒有發現,周圍的同學卻忍不住笑起來了,老師故作驚喜地說:“Wow,your school bag is magic.Wonderful!”學生開懷大笑。幽默既可以融洽課堂氣氛,還可以活躍學生思維。如譯林版小學《英語》每個單元都有Cartoon time板塊,講述的是主人公Sam和Bobby身邊發生的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故事,我常常會利用其開放的情境來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挖掘趣點。以六年級下冊教材Unit 3 A healthy diet的Cartoon time為例,Sam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回家路過橋的時候,手一滑,買來的魚掉進河里了,文本最后呈現的是Sam說的“Oh,no!”我追問學生:“What else will Sam say?”回答精彩紛呈,有“Oh,no!My lunch!”“Come back,fish!”“I will catch you!”...
總而言之,用好英語課堂教學用語,充分發揮英語作為媒介語和目標語的作用,挖掘英語本身所蘊含的文化與人文精神,營造學生主動學習英語、師生和諧共贏的學習氛圍,有效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林小芳.《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課堂教學用語調整的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3(1):1-5.
[2]陳紅英.幽默,課堂的“調味劑”[J].考試周刊,2014(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