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明霞
摘 要:近年來,我國大力推行新課改,要求各學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必須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其中小學語文課程在實行新課改過程中,為了提升小學生的整體語言學習能力及閱讀能力,加大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針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進行分析,并針對如何在閱讀中拓展文本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興趣培養;文本拓展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實踐證明,如果老師在教學中能傾注豐富的情感,用形象的動作、幽默詼諧的話語、傳情會意的眼神或者講故事、播放動畫、猜謎語、聽音樂等,創設適宜的環境氣氛,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小英雄雨來》時,由于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代離學生太遙遠,因此,可以播放影像或幻燈片,利用直觀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小英雄的機智勇敢,使學生對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對敵人的仇恨之意噴涌而出,這樣不僅讓學生通過畫面感知課文內容,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問題引發興趣,拓展文本內容
當我們在了解已經知道的事情或知識時,對該部分內容的興趣會大打折扣。但如果我們在學習新事物時,所有的疑惑點、難點及不清楚的地方都會變成問題,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興趣會逐漸提高,并在獲得答案時,興趣與榮譽感會到達一定高度。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為了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與好奇,可利用伴隨問題閱讀式教學開展課程,而教師在學生思考后,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解決問題中來,使學生在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信,進而提高其對閱讀課程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前,首先對小女孩及故事內容做了簡單介紹,學生則會立即萌生出許多疑惑?!靶∨旱哪棠倘チ四睦??”“小女孩兒在點燃火柴時都看見了什么?”等等。通過學生自由提問,使大家都不斷調動思維進行思考。而教師則將大家的問題進行整合,要求學生與教師進行正式閱讀。在閱讀結束后,教師則可利用小獎勵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內容提問,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予以獎勵,但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也要及時安慰。通過不斷地討論,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增強對內容的注意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此外,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不應只將學習內容與學生注意力局限在課程中,同時還應適當地對閱讀文本進行拓展,充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一步達到提高學生思考能力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上述課程時,某個學生會問:“小女孩兒的奶奶是做什么的?”教師可以根據這個與文本內部不相關的問題進行拓展,并要求學生進行思考,而學生雖然無法得到確切答案,但大家都認為奶奶以前也是賣火柴的,而小女孩兒賣的火柴就是奶奶留下的。而這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思路提問:如果奶奶還在,小女孩兒會不會被凍死?
小學生通過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后得出結論:小女孩兒的命運依舊很悲慘。奶奶并沒有教會小女孩兒如何賣火柴,所以小女孩兒賣了好久都沒有賣出去。因此,教師可提出拓展結果:爸爸媽媽疼愛我們,但我們也要好好學習,將知識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這樣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斷強大起來。而學生在獲得這一思想暗示后,進一步達到提高自身學習動力及興趣的效果,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水平得到提升。
三、體驗成功,鞏固興趣
人一旦感到自己有收獲,有成功,將產生愉悅的心情,產生巨大的內驅力,驅使自己向下一次成功邁進,從而形成極大的興趣,大人如此,小學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
當學生回答問題或思考問題有獨到見解時,教師要及時以熱情洋溢的話語加以肯定,向他們說“真棒!”或投以贊許的目光、點頭微笑等。表揚最能溫暖孩子的心,最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教師對學生的肯定,能夠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使學生由喜愛老師到對老師所教學科產生濃厚而又持久的興趣。
四、組織課內課外活動,加強閱讀能力培養
首先,由于小學生在此時期對游戲形式的活動更感興趣,因此在開展語文閱讀活動時,教師可充分將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課程目標相結合,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課內定期舉辦閱讀比賽、板報設計、演講活動及課本劇等形式,并增加部分獎勵性物質,使學生在比賽等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閱讀儲備量,同時使學生的興趣不斷增強,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并能夠在比賽過程中獲得榮辱感。
其次,在積極開展課內閱讀活動時,也應著重考慮學生的家庭教育,并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通過開展白天閱讀比賽、課外閱讀茶話會等活動,使學生在日常課外生活中逐漸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顧海濤.說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J].學周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