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合理布置作業以及個別輔導,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達到了教學的最佳效果,并且讓每個學生得到了關愛,改善了他們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應大力提倡小班額教學。
關鍵詞:小班額;優化組合;因人而異;面批面改;個別輔導
“小班額教學”是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國家在倡導“小班額教學”的同時,我們這兒的大量農民下山入川及農民工進城打工,帶走了很多農民工子女進城就學,造成了農村小學生源減少,導致出現農村小學小班額現象。而作為農村教師,我也應順應形勢,改變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記得去年九月,我接任的四年級是只有十幾個人組成的小班,我應充分發掘小班人數少的優勢,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從上課、作業、批改、輔導等環節做新的探索和嘗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方面更上一個新臺階。我是這樣做的:
一、上課,打破齊步走,優化組合
一個班的學生,個體間在基礎知識、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我接班以后先認真細致地調查了解,在課堂上主意觀察,摸清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后按照“互補互助,協調和諧”的原則,把學生分成同質組和異質組,同質組有利于分層輔導提高。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異質組有利于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課堂上要解決的問題放到小組去討論,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然后由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老師給予評價、鼓勵,營造一種既有“小組內以競爭為主,合作為輔”的學習形式。小組的個體活動自然得到全體成員的關注,組內個體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調動,集體競爭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組內部的合作。
二、作業,打破一刀切,因人而異
課堂作業我采取了兩段軌道式:A層學生根據題目要求獨立練習;B、C層學生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練習。基礎好的,免去抄寫作業,換成寫作文、做剪報、看課外書等培養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業;基礎差的,就從最簡單的做起,先掌握書本上的基礎知識。就連寫日記,A、B層學生要求以整篇為主,C層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先學會寫一兩個片段。
三、批改,打破集中式,即做即批
作業批改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環節,也是老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好壞的重要途徑。小班額生源少了,教師對作業的批改應在課堂及時完成,而且要面批面改。我在批改前,要求學生先自己至少檢查一遍,然后就在教室里流動批改。如果發現錯誤,我不是直接告訴學生:“你錯了!”而是在他的答案底下畫一條橫線,再讓他自己找原因,如果訂正好了,我再進行第二次批改。
這樣做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1)具有導向功能。教師通過面批,對作業的質量直接給予恰當的口頭評價,使學生能夠對照作業批改結果自覺修正錯誤,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2)能及時糾錯,適時激勵。學生的作業難免會出現一些小錯誤,有時字寫錯了,有時題目理解錯了,有時不懂就亂做了,所以,在面批時一旦發現錯誤,教師就能及時輔導,學生也就能及時改正。(3)有利于師生之間的關系。批閱作業時的零距離接觸,學生不但沒有防范,而且還有親近感,師生之間關系密切了。(4)勵優促差,提高效率。對好的作業投去一個贊許的眼神,差的摸一摸他的頭,并鼓勵性地說:“加油啊!”(5)及時反饋,讓學生明確存在的問題。對作業中出現的錯誤及時指出,并說清楚錯在何處。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動態。面批是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方法。
四、輔導,打破集體式,個別幫助
面對班級中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課外輔導的工作量是繁重的,集體輔導的效果總不如個別輔導的效果。因此,我就充分利用小班額的優勢,每天課余時間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那時,我總是站在一兩個學生的身后,講解如何把看似平淡的生活場景寫得生動有趣。甚至對那些一直不會寫作文的學生進行口授。其他方面的知識點,我也是以同樣的方式進行補課。
在師生親密相處的一學期里,在老師有意無意的引導中,學生養成了認真聽講、動腦、發言、作業的好習慣,隨之出現的是每次測試成績越來越好的喜人景象……
試想,如果在由四五十個乃至更多學生組成的大班中,我這種方法,行嗎?教師的精力怎么夠呢?所以,我要說,小班額教學真的不一樣,它讓我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也讓我的學生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曉端,龍寶新.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基模及其本土化培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2(1).
[2]包文婷,李三福,丁麗.農村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其學習質量的實證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11).
作者簡介:哈生蓮,女,大專,就職于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打柴溝小學,教育教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