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梅
摘 要:教育專家孫曉云在談孩子的成長時認為:孩子的童年最重要的是習慣。可見,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很重要。而孩子在快樂成長過程中,家長和學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校合作成為幫助孩子快樂成長、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方式和方法。
關鍵詞:學校;家長;聯合;良才
一、家校聯合,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孩子的學習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是諸多父母和老師為之傷透腦筋的事情。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父母一旦發現這些屢教不改的問題就會感覺到不能容忍,動不動就發脾氣,甚至責罵孩子,這樣做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改正壞習慣,相反,還會影響親子關系。
我班有一個孩子,學習聰明但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我和任課老師多次找他談話后,能起一節課的作用,以后的習慣就又我行我素了。這不,前幾天班里上交4月份的餐費。第二天交上錢后,下午放學時找給學生的錢(由于學生在校一天,中午就餐、午休,所以一般下午放學時多交的錢我再找給學生帶回家),接著站隊放學了。就在學生排隊從教室出發到廣場坐校車的路上,有一個學生的錢被“借”了出去。第3天時,家長給我打電話,我才知道這個情況。這時,我和家長商量:先不把這個事情說出去,我私下找“借”錢的學生談話。在課下充分了解了這個學生的情況之后,針對該學生的特點,我和平時一樣的語氣,拉起了家常,從他父母的工作慢慢聊到錢的問題上,慢慢地孩子意識到不能隨便“借”錢,當需要買東西時,要先向家長說明情況后,家長再給錢才能買需要的東西。我能看出他的眼里似乎懂得了什么。第二天,他把錢如數“還”給了同學。家長打來電話表示滿意,并說老師的方法很簡單。我覺得低年級的孩子不需要太多的想法,不需要把問題想得太復雜,一般性問題就要一般性解決,孩子才不會有心理負擔。同時還要多虧家長的積極配合,大問題才能變成小問題。
二、家校聯合,給孩子的身心“松松綁”
給學生“減負”是上上下下喊了很久的問題。而真正做到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單從學校方面來說并不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就真的減輕了負擔。老師不布置,家長要布置,甚至比原來老師布置的作業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要想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更需要廣大家長的配合,要讓每位家長的教育理念也得到更新。
因此,我們學校經常召開家長會,向家長灌輸素質教育的新理念,讓家長知曉:中小學時期是孩子一生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未來的發展筑就一個堅實的平臺,這個平臺有多大,孩子未來的成就就有多大。而成就的大小,不僅取決于平臺的高度,更取決于其橫向的寬度。平臺筑得越寬,最后才會越高,這猶如用磚砌臺,三塊上面摞兩塊,兩塊上面就只能摞一塊,再向上摞就受到了限制,而如果一開始就面積很大,那平臺就會砌得很高。對每一個孩子來說,中小學時期就是構建成功平臺的底面積之時,要放開孩子的手腳,開闊孩子的視野,讓孩子構建起厚重而堅實的成功平臺。
經過學校老師不斷與家長溝通,家長的理念新了,心里亮堂了,再也不抱怨老師不布置“作業”了,而是積極配合學校、支持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調查、實驗、探究……學生再也沒有了機械、單調的書面作業,可以公開地、大膽地、興致勃勃地完成各種各樣的特色作業,在完成這些“作業”的過程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能力。實踐表明,只有家校聯合,才能使減負落到實處。
三、利用現代化的信息實現家校聯合
我們學校從建校初期就考慮家校聯合的問題,移動校訊通的管理系統是一個融合手機短信、語音合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家庭與學校快捷、實時溝通的教育網絡平臺,充分調動社會教育資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架起學校、家庭之間實時、快捷、有效溝通的橋梁,形成社會、學校、家庭和諧共育的局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將關于學生的到校、離校、在校表現、考試成績、學校通知等情況發送到家長的手機上,家長同時也可以給老師留言,還可以實現語音通話功能。應用此系統,家長每天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隨時、隨地向老師提出建議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現。家長能及時獲得孩子到校、離校的時間信息,孩子的考試成績、作業點評、近期表現以及學校的各種通知、活動信息也可以及時送到家長的手上,家長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從而有效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輔導教育;學校能更有效地進行學生管理,和家長密切溝通,從而整體提高教學管理水平,還為后續的校園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總之,孩子的教育不再單單是學校的教育。如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家長能有效配合學校的教育行動,教師能根據家長反映的孩子的課下表現,有的放矢地實施教學管理,真正實現家校聯合,雙份的教育力量和教育教學效果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