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榮
摘 要:緩沖是指使某種事物的變化過程減慢或減弱進行。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容易使情緒產生波動的事情。緩沖,讓教師有時間去平復激動的情緒,沉淀一下感受,反思一下行為。
關鍵詞:愛;緩沖;掌控
緩沖是指使某種事物的變化過程減慢或減弱進行。比如讓化學反應不那么劇烈的物質就叫緩沖劑;再如,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討的問題:情緒的緩沖。
一、一視同仁的愛——緩沖的必要性
東×是個聰明的男孩,但經常不寫作業。采取“小組成員連帶措施”后,明顯感覺出他的努力,成績也有大幅提高。可今天早上,他居然又沒交作業。“東×,作業呢?”我故意拉長聲調。“我……我落家里了。”“沒寫吧,四組扣5分。”“我真的……”下了課,同組的同學要么指責他,要么不搭理他,弄得他跟個“過街老鼠”似的。雖然我看著過意不去,可轉念一想:給他點教訓長點記性,以后就作業問題也許就不會犯錯了。事實上,我確實冤枉了東×,下午第一節課還沒上,他爸爸就將作業送來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馬上在全班同學面前向東×道歉,并抹去了他們組的扣分。但同時我也提出他的錯誤:自理能力差,丟三落四。并教育其他學生以此為鑒,加強“自理、自律”的能力。
從東×小心翼翼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對老師的那種“畏多于敬”。靜下心來,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我太急于鍛鐵成鋼了。其實我也明白,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是人不是物,改變習慣不能一蹴而就,這需要老師與學生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但身處其中時,要做到真正心平氣和地面對,有時真的很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加強自身的修養,遇事要盡快調整情緒,要學會“緩沖”情緒,這樣更有利于看清事情的本質,了解事情的真相,讓學生從“理”上服你。因此,我暗暗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當我遇到類似問題時,首先要在心里默默地數上10個數,緩沖過后,再去理性地判斷這個問題。
二、明辨是非的愛——緩沖的可行性
今年接手的這個班級真有幾個調皮搗蛋的,凡有違紀犯規的準少不了他們的份兒。新學期開始,學校首抓學生的“常規”。我作為老班主任,當然不能從這方面丟分,我認為這表面上丟的是分,實則丟的是面子。首先,我將《行為規范》很嚴肅地向學生轉達;成績斐然,兩個多星期沒有違規現象。我正暗自得意時,星期二上午課間操經過學校“展示臺”時,我班劉×的名字赫然于上,我立馬向教室沖去,我們班的教室在三樓,往上沖的過程中,我的情緒慢慢冷卻下來:我應該向學生問清事情的真相后,再處理才是。于是,我信步走進教室,臉上盡量常態。我將他叫到跟前,還沒等我問,他就急急忙忙地解釋:“老師,今天自習課航模組訓練了,放學鈴響才結束,我怕耽誤班車就跑了兩步,沒想到被監護看見,就……”孩子的聲音越來越小。原來是這樣啊,我輕聲說:“回來太晚是會耽誤班車發車,可你違反學校規定,也是不對的。或許你可以給科學老師一個建議,下一次結束的時間稍稍提前一些,避免與放學時間發生沖突,你說是嗎?”他使勁地點了點頭。
這一次,我從孩子肯定的眼神中讀到了“謝謝老師的信任”這句話,其實這是每一位老師最希望從孩子的眼中看到的,而我差點又錯過了。我想,劉×以后一般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因為他知道“動機沒錯的錯誤”也能導致不良的后果。這件事讓我感觸頗多:首先,我要感謝3層樓共計48級臺階,讓我有時間去緩沖情緒;我也要感謝東×,是他給老師上了一課: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無論何時何地任何情況下,首先要學會緩沖情緒,切忌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尤其是所謂的“問題學生”;我更該感謝那些性格各異的孩子,是他們的寬容,讓我在感覺“情緒緊張”時,有力量去緩沖情緒,放松下來,深呼吸,慢慢來處理這件事情。
三、緩沖的掌控性
人一出生就會有情緒,而我這里所說的“情緒”指的是人的不良情緒。我們教師也應該選擇合適的時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對情緒有過這樣一段闡述: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么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了。這段話讓我們給自己的“情緒”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心安理得地擁有“情緒”。但其中的“適時適所、適當的方式和適當的對象”也告誡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要有主動駕馭自己情緒的能力。
四、緩沖的技巧性
1.推遲動怒時間
這和我的“10個數”方法不謀而合。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在情緒波動最激烈的時候與學生發生碰撞,能夠讓自己靜下心來,理順思路,適當地做出判斷與處理方法。
2.換位思考法
這要求老師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蹲下來,以學生的眼光去看待事情的本質。
3.感恩心態法
當你被某一件小事擾亂了正常的情緒,此時的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這些孩子”于你就是作品,準確地說,應該是孩子們成就了你的作品。
4.愛心包容法
只要擁有了愛,一切都可包容,其中包括好的、優秀的,當然也要包括那些“未經雕琢的璞玉”。
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我們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們只有掌控情緒,懂得緩沖情緒,才是真的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