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霞
?
四川省射擊運動后備人才訓練現狀與分析
吳 霞
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后備人才是國家競技體育人才隊伍的基礎,是競技體育項目得以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只有客觀、準確認識競技體育項目后備人才培養的現狀及所存在的不足,該項目才有發展的后勁。射擊運動是四川省的傳統優勢體育項目之一,培養了張山、曹逸飛、劉天佑、蘭興、浦琪峰和喻丹等國際健將,他們為促進四川省競技體育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在四川射擊運動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為了更好保持四川射擊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射擊后備人才的研究尤為重要。本文以四川省射擊后備人才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找出影響四川省射擊運動發展的各種因素,并提出與之相應的有效對策,為以后四川省射擊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四川省;射擊;后備人才;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
射擊運動向來都是四川省的傳統優勢體育項目之一,不僅在近年來的全運會中斬獲頗豐,還培養出張山、喻丹、劉天佑、唐宇和浦琪峰等國際健將。2011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實施“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程”:鞏固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基礎,建成符合體育人才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以培養具有較高運動技術水平、全面發展的后備人才為主要任務,以政府主導下的體教結合為資源整合機制,以基礎教育階段為重點,以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和公辦體育運動學校為骨干,以后備人才培養機構為基礎,規模、布局、結構合理的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和鞏固業余訓練基礎。在四川省射擊運動蓬勃發展的今天,為了減少人才浪費,培育出更多射擊人才,堅持四川省射擊運動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提高四川省射擊運動成績,亟待加強對射擊后備人才的培育研究。
1.1 研究對象
主要以培養四川省各地市州業余體校的射擊后備人才單位和四川省陸上運動學校集訓隊運動員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中國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等電子資源進行檢索和人工查閱,收集各種后備人才培養和射擊運動的文獻資料進行研究分析,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問卷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覆蓋成都、綿陽、自貢、宜賓、德陽五地射擊后備人才培養基地以及四川省陸上運動學校集訓隊,針對至少參加過一次省比賽的150名在訓運動員進行調查。

表1 問卷的發放和回收情況統計表
1.2.3 訪談法 對四川射擊項目教練、裁判和領導進行走訪約談,以“一對一、一對幾”的形式獲取更全面的資料信息。
1.2.4 數理統計法 將問卷調查以及走訪約談所獲得的各類數據,運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整理和制圖。
2.1 年齡結構和訓練年限
擁有成熟的年齡和相對沉穩的心理素質是做為一名成功射擊運動員的基本條件,隨著運動員年齡和訓練年限的不斷增加,內心也會不斷的成長和趨于穩定,就更容易創造出優異的運動成績。因此,想要培養一名優秀的射擊運動員就要選擇相對成熟的年齡加以一定的訓練年限。

表2 運動員年齡和訓練年限數據統計表(N=143)
從表2可以得出,目前在訓的射擊運動員里,年齡最小的為12歲,最大的為20歲,基本處于從12歲到17歲遞增狀態,到18歲開始減少。從年齡結構可以反映出,四川省射擊項目后備人才運動員的訓練年齡適中,塑造性強,運動成績可提高空間足,這樣的優勢為四川省射擊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運動員當中訓練年限最短的是1年,最長的是8年,在接受調查的隊員當中,訓練年限1-2年的隊員占總數的25.2%;3-4年的運動員最多,占總數的59.4%;5-6年和7-8年的運動員相對較少,均占總數的7.7%。這些數據顯示,我省的射擊運動員年齡結構和訓練年限符合射擊規律的要求,隨著年齡和訓練年限的不斷增長,心理素質也會不斷地趨于成熟和穩定,為將來取得優異的成績打牢必要的基礎。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出四川省射擊運動員的年齡主要在16歲-17歲之間,訓練年限主要以3年以上為主,從而推算出四川省射擊運動員初次選材的年齡是13歲-14歲之間。這與成都市射擊隊教練員在對運動員年齡選材上做出的研究相符,即12-15歲,此年齡段的青少年性格特征初現端倪、可塑性較強。但不能完全吸收射擊理論知識,文化基礎相對薄弱。
2.2 訓練時間
運動技能的掌握需要充足的訓練時間來沉淀,射擊運動是一項由技能主導的表現準確性運動項目,若將運動技術達到熟練再到自動化水平就一定要有充足的運動訓練時間來作為有效的保證條件。根據調查,可知四川省陸上運動學校強度大時會有夜訓,集訓運動員訓練調整一般為一天兩練,分為上午訓練和下午訓練,而在有賽事時,又會根據教練安排相應增減訓練。成都市運動員訓練安排,與是否住校有關,走訓運動員一般是下午課后16:30—18:00,訓練時間1天為1.5h,住校運動員一般是下午課后16:30—18:00,晚飯后19:00—20:30,訓練時間為1天3h。不同的單位對訓練時間安排不一樣,具體的四川省射擊項目運動員每天訓練時間情況調查結構如下表3:

表3 訓練時間數據統計(N=143)
通過調查得知(表3),四川省多數運動員每周的訓練時間是6天,而每天的訓練時間是5-6h。
2.3 損傷情況
近年來隨著射擊成績的不斷上漲,射擊館里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運動員為了創造優異成績,不斷增加訓練時間、增強訓練負荷、提高考核難度,加大體能訓練等,從而導致的運動員損傷,打亂運動員平常訓練計劃,阻礙運動員射擊運動技術水平的提升。本文對射擊運動員損傷情況進行了調查(圖1)。
通過調查結果(圖1)顯而易見,腰部絕對是射擊運動員最容易受到運動損傷的部位,高達總數的56.9%,出現這一情況是由于射擊立姿訓練時時間長、練習次數多,特別是在省集訓隊隊員中較容易引起腰肌勞損或姿勢性脊柱受傷。與王嫻等(2011)調查出射擊運動員腰部損傷居多的結果基本一致。其次手腕和頸椎的損傷分別占8.4%和7.4%。
射擊運動的槍種很多,分為步槍(包括小口徑步槍和氣步槍)、手槍(包括速射、慢射和氣手槍)、飛碟(包括雙向、多向和雙多向)、移動靶(全運會項目)4個大項。不同的槍種需要不同的動作結構,從而導致遠動員身體反復扭曲,造成脊椎變形,腰部、腳部、肘部等局部負荷。

圖1 損傷部位
步槍運動員在進行專業訓練時,必須要讓身體和槍同時保持相對穩定,從而縮小集中射擊彈著點的密集度,這就要求運動員用骨骼支撐槍支的同時肌肉卻要相對放松,從而導致射手的身體長時間內處于不對稱狀態。在立姿項目中,運動員在舉槍、瞄準以及擊發時,脊椎呈“S”型彎曲,就是將腰椎過度的向左側扭曲及傾斜,這種方法使機體重心移到了正常位置的左面,脊柱扭轉,穩定程度增加,但腰肌卻無法得到休息,日積月累地專業化訓練極其容易讓腰部受到慢性運動損傷的侵蝕。
手槍運動員在進行訓練時,需右側身對靶,上身軀干需在胯上向右扭轉45°,讓腰部肌肉和韌帶充分參與固定工作;上身軀干后仰,骨盆向前,使槍的重心更靠近身體,長期以此訓練必造成腰部肌肉慢性疲憊損傷。
飛碟和移動靶(全運會項目)運動員在訓練中以髓關節為支點做轉體動作,參與轉體動作的主要部位是腰肌和背肌,運動員每天重復做著單一的動作,易導致疲勞的積累,久而久之便引起腰部的慢性運動損傷。
射擊項目要求運動員從舉槍、瞄準、擊發、保持到放槍的動作中做到動作幅度和力量大小的高度一致,并且要求每一個細小動作的重疊性和擊發瞬間保持的穩定性,射手在進行瞄準擊發的過程中,頭部和頸部起著重要作用,較長時間的精神集中,會使神經系統過度緊張勞累,使頸椎不能自我調節平衡,使頸部容易受傷。
預防以上損傷的措施有:(1)在專業訓練結束后,教練員應針對容易造成損傷的部位,及時加強一般身體訓練,特別是腰肌的練習。(2)射擊時應使用耳塞,特別是聲音較強烈的慢射和飛碟項目。(3)注意防潮,四川氣候較為潮濕,步槍臥射訓練時應鋪厚墊子否則容易引起關節風濕癥。
2.4 訓練方法適應情況
后備人才是否適應教練員的訓練方法影響著運動成績的高低,而教練員的訓練方法又與后備人才的成長塑才息息相關。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教練員的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運動員的發展走向,這就要求廣大教練員在不斷努力提升訓練環境的同時,還要加強自身交流學習,在學習中總結,在總結中創新,尋求一條科學實效的訓練之道,并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后備人才因材施教,掌握其先天條件后天成長、日常訓練等特點,根據不同情況和時間節點量身定制訓練方式。

表4 運動員適應教練員訓練方法的程度數據統計(N=143)
四川省射擊項目運動員對教練員的教學手段適合程度狀況的調查結果(表4)顯示,適合和基本適合的占93%,說明四川射擊教練員在訓練中運用的手段和方法適應大多數運動員。
2.5 訓練中困難情況
準確及時掌握后備人才運動員訓練中所遇到的困難,并及時“對癥下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訓練中,通過與后備人才運動員的溝通交流,能幫助教練員在第一時間掌握運動員訓練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并調整運動訓練計劃。通過問卷調查得知,56.5%的運動員運動成績上不去;25.0%的運動員訓練時間不足;9.8%的運動員場地器材受限;5.4%的運動員受傷病困擾;3.3%的運動員認為教練執教水平不高。其中絕大多數運動員覺得訓練成績上不去,教練應仔細分析具體是什么原因,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

圖2 運動員在訓練階段遇到的困難
2.6 與教練員交流情況
與教練相處融洽,積極溝通,認真訓練、學習的生活狀態,有助于成績的提高,本文對射擊運動員與教練員關系融洽度的調查見表5:

表5 運動員與教練員的關系融洽度情況調查表(N=143)
經調查,四川射擊項目運動員目前在對教練員的交流過程中,與教練員有著良好的交流,這對訓練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同時也說明多數教練員在運動訓練實踐活動時對運動員進行了較好的的思想教育,能較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四川省射擊后備人才年齡結構合理,對待訓練主動,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射擊訓練。過多的訓練和疲勞,會導致傷痛的發生,訓練中最容易出現受傷的部位有頸椎,手腕和腰部,應科學合理的訓練,防止傷痛的發生。對于優秀的運動員,應建立單獨訓練檔案,從不同的比賽以及訓練情況上進行細致的跟蹤分析,不要錯過任何一個有重點培養潛力的優秀人才。
[1] 陳 寧,邱 贊,陳叢刊,等.我國“體教結合”模式的演進與啟示[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41~45.
[2] 王海宏.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對比分析及整合策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6):531~535.
[3] 姜 博.遼寧省體育射擊運動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06.
[4] 中國射擊協會官方網站http://shooting.sport.org.cn/..
[5] 顧春雨.我國競技體育優勢項目的形成與演進[D].北京體育大學,2013,6.
[6] 王 琳.福建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研究[D].集美大學,2012,6.
[7] 項賢林,楊再淮,崔一寧.上海市重點項目后備人才培養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5):17~22.
[8] 楊再淮.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目標市場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4):14~20.
[9] 崔 聰.我國激流回旋運動員文化教育現狀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3,6.
[10] 孫芹順.山東省青少年網球后備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2,6.
Curr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of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In Sichuan Province
WU Xia
Institute of P.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Reserve tal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sports team sports talents, is the found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items, only the objectiv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problems, this project will have development potential. Shooting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 of Sichuan province sports, trained Zhang Shan, Cao Yifei, Liu Tianyou, Lan Xing, Pu Qifeng and Yu Dan international master, they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promote the sports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Therefore, the excellent results achieved in Sichuan shooting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shooting sport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firing of the reserve talent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bject of Sichuan province shooting reserve talents, through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find ou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shooting sport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future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hooting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Sichuan province; Shooting; Reserve tal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tus analysis
1007―6891(2017)03―0063―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3.17
G871
A
2016-10-25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