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昌俊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是《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里的書房》。在當前,這個文章的標題確實非常吸引人,也有一種隱約的力量。我不知道這種“隱約的力量”是否只是作為一個閱讀推廣人對此才有感知,從我的內心來講,我希望所有讀者都能感受這個閱讀的“隱約力量”。
“學區房值錢,學歷不值錢”、“清華北大畢業都買不起學區房,你還要買學區房干嘛?”……只要稍加注意,你的耳朵就會塞滿這些關于“天價”學區房的“段子”;這些“段子”一方面表達了對天價學區房的無奈,另一方面還是一種“功利讀書”的調子。試問:清華北大畢業買不起學區房,上清華北大就沒有意義了嗎?學歷沒有學區房值錢,學歷是否就真的“不值錢”呢?你受教育的最終“獲利”難道都是那個數值衡量的嗎?一個真正的教育歷程(包括自我教育)所賦予人的勇氣、擔當、理性思考、獨立精神、審美的能力……這些又如何被“數值”衡量呢?它們值多少平米的學區房呢?寫到這里,又想到崔衛平教授說過的那句話:要多少好書才能造就一個人;我想一個人最終獲得的什么樣的機會,變成什么樣的人,除了“學區房”給予你的那么一點機會之外,最為重要的“機會”(機緣)可能真的是來自你所在家庭的那個“書房”。我想這也是最近讀書界正在積極呼吁重建“耕讀家庭”傳統的原因所在。從本期開始《讀讀書》又將以一個新的姿態面向讀者,它將接續浙江大學李超平教授所說的“低姿態”,做到面向更多數的閱讀群體,讓他們喜歡上閱讀,在這里找到他們愛讀的;總之,《讀讀書》想成為你家庭書房之外的另一個“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