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楠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希望在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間的作用機制。采用希望、生活事件、心理健康量表對892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希望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希望在生活事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間有顯著中介作用。結論:通過提高大學生希望水平可以減少負性生活事件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進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希望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06-02
1.引言
目前積極心理學中把某種特質歸為積極特質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是:這些特質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心理的緩沖器,可以在一些危險的因素,比如負性生活事件發生的情況下保護個體少受這些因素所帶來的消極影響。Valle等人提出“希望特質在生活事件與個體心理幸福感關系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模型”。本文嘗試分析希望特質在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的作用機制,以期能夠揭示希望作為一種積極的特質對我國大學生身心健康所起的積極作用。
2.研究方法
2.1被試
共發放問卷約1000份,取樣的學校有廣西師范大學、洛陽理工大學、江蘇大學、東華大學、畢節學院、大連化工學院六所。取樣時在允許的條件下盡量使性別年級和學生來源均衡。共回收有效問卷892份。
2.2研究工具
(1)大學生希望問卷。共24個題項,由路徑感、目標感、目標態度、支持利用四個維度構成,五點計分,有較好的信效度。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為劉賢臣 1987 年編制的青少年自評生活事件量表,量表由 26 項可能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性生活事件構成。
(3)一般心理健康問卷。李虹等通過兩個研究、1142個被試對GHQ-20進行了結構分析并檢驗其可信性和有效性。信度為0.77-0.82,同時也有良好的效標效度(.30 2.3施測程序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測試時間為15分鐘左右,問卷當場收回。 2.4結果分析 希望總分及希望各維度間與生活事件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與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總分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p<0.01)。 當自變量和因變量中間只有一個第三者變量時,這個中間變量可能起著調節作用或中介作用,即其間接效應可能是調節效應也可能是中介效應。 如果因變量與自變量的關系受到第三個變量影響,則這個第三者變量是調節變量,它影響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關系的方向(正或負)和強弱。調節變量與自變量、因變量的相關可顯著也可不顯著,當相關不顯著時更能體現其對自變量因變量關系的調節作用。 如果自變量通過第三者變量來影響因變量,則這個第三者變量被稱為中介變量。中介變量與自變量、因變量的相關必須顯著,相關不顯著就不可能成為中介變量。 本文中,研究希望特質作為中間變量是如何在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關系間起作用的。希望特質與生活事件、心理健康間都存在顯著的相關,因此希望特質作為中間變量,它既可以是調節作用也可以是中介作用。 2.4.1希望特質的調節效應分析 從理論上來說,希望水平高低可以調節生活事件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在負性生活事件之下,希望水平高的個體能更好地面對生活的變故和意外,從而擁有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希望水平低的個體容易陷入悲觀無助甚至無望的心理狀態,有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首先把希望特質看作調節變量,分析其調節效應,看其是否影響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間的關系。 由于生活事件及希望特質都由外顯觀察變項來反映,均為潛變量,因此本文在分析調節作用時采用溫忠麟等推薦的“無約束模型”。 本模型中,有兩個外源變量ξ1(生活事件,6個指標)和ξ2(希望特質,4個指標),連同它們的交互作用項ξ1ξ2一起預測內生變量(心理健康,3個指標)。首先,為了簡化模型和提高模型收斂機會,把生活事件的6個指標(x1-x6)及希望的四個指標(x7-x10)都中心化,然后依據配對乘積策略產生4個配對乘積(x1x7、x2x8、x3x9、x4x10)作為ξ1ξ2的指標。使用lisrel8.72建立程序,得出心理健康水平為內生變量的模型原始估計,生活事件、希望特質對心理健康的主效應都顯著(t絕對值大于2),即生活事件和希望特質的變化都會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程度;而生活事件和希望特質的交互效應不顯著,說明希望特質的調節效應不顯著,即其水平的變化不會顯著改變生活事件對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程度。 2.4.2希望特質的中介效應分析 希望特質的調節效應不顯著,則其在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間所起的間接效應可能是中介效應在起作用。因此對其中介效應進行分析。 檢驗希望特質(中介變量)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應,本文采用溫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生活事件和希望特質對心理健康的主效應均顯著,那么希望特質是否是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變量呢?本研究采用lisrel.872對模型進行驗證。 各擬合指數都達到要求,這說明希望特質的中介效應模型整體擬合良好。Lisrel具體分析結果可得,希望中介模型中各條路徑系數都顯著。采用溫忠麟等人推薦的方法對希望的中介效應進行顯著性檢驗,檢驗結果表明(表2),T檢驗的結果都達到顯著性水平,這說明希望特質是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變量,生活事件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心理健康,而且可以通過影響希望水平間接影響心理健康。模型中希望的中介效應占生活事件影響心理健康總效應的比例為-0.21/(-0.7)=22.86%。 3.結論 以上結果表明,個體的希望水平不是調節變量,而是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關系中的中介變量。中介模型分析結果表明:一方面,生活事件對個體的希望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負效應,即遭遇生活事件多而嚴重的學生希望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都相對較低。另一方面,生活事件通過個體的希望水平對心理健康水平有間接的負效應,即遭遇不幸的生活事件較多的學生,其希望水平會比較低,而希望水平會影響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對較低。 參考文獻: [1]張青方,鄭日昌. 希望理論:一個新的心理發展視角[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2, 16(6): 430-433. [2]Michael F. Valle. An analysis of hope as a psychological strength[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6, 44(5): 393-406. [3]Chang E C B K H. The Color and Texture of Hope: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Hope Theory [J].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7, 13(2): 94-103. [4]Shyh Shin Wong. Hope versus optimism in Singaporean adolescents:Contributions to depress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9, 46: 648–652. [5]陳海賢,陳潔.貧困大學生希望特質、應對方式與情緒的結構方程模型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8, 16(4): 392-394. [6]陳燦銳,申荷永,高嵐.應對方式:希望與幸福感的中介[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9, 17(2): 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