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仕慧
摘 要:青少年教育問題的出現與家庭教育的健全緊密相關,如何處理好農民工回流對健全家庭教育以及解決青少年教育問題有著重要意義。以凱里市凱棠鄉梅香村為例,分析青少年教育問題的形成原因,總結梅香村處理農民工回流與青少年教育問題的經驗,促使更好地改善青少年教育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回流;青少年教育問題;健全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3-0025-03
家庭教育相對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來說,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教育,由于血緣親情,家長可以“以情動人”的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對青少年而言,家庭是其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其人生的第一任教師,兒童最初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在兒童進入學校乃至社會,家庭仍然發揮著其獨有的作用。因此,家庭對一個未成熟的個體而言,其意義與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家庭教育與孩子的成長和各方面的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農民工的外出致使家庭教育缺失,牽一發而動全身,致使青少年教育問題比較突出。
一、梅香村農民工回流前出現的青少年教育問題
(一)父母缺位致使青少年啟蒙教育缺失
一個人思想觀念的形成、性格的培養、智力的發展與早期(一般指0~6歲)的家庭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對青少年兒童的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啟蒙意義。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兒童教育的最重要的階段,就是兒童初生幾年的最初階段。正是這個時期,兒童的腦和感覺器官才發展得特別急遽,許多偶然的聯想——人的心理基礎,特別迅速地形成起來,牢固起來。”[2]幼兒時期,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養育、合理的教育和訓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大腦的發展。然而,很多農村地方就做不到如此。在梅香村走訪所得的結果顯示,大多數的父母都是在孩子的母乳期滿便雙雙外出務工,由家中老人照料,或是父母一方外出,由另一方照顧。如此,父母缺位必然存在,通常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因照顧家庭而疏于照顧孩子,孩子在成長期間得不到來自于父母的悉心教養及合理訓練,貽誤最佳教育時機,導致兒童的啟蒙教育缺失,從而直接影響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身心發展,給孩子的一生帶來不可彌補的缺陷和障礙。
(二)隔代教育致使青少年存在不正確的價值觀
一方面,陳舊的思想觀念和極端的教育方式埋下道德隱患。隔代監護人觀念陳舊,教育方式跟不上現代化教育,啟蒙時期的思維得不到開化訓練,潛意識存在的道德及價值觀認知程度差。另外,隔代監護人大多年邁,青少年除承擔日常家務外,要幫著干農活,照看弟妹,早當家的孩子在處于青春叛逆期時厭煩當下的境況,父母的缺位使他們缺少尋求幫助、情感傾訴的對象,造成心理失衡,且青少年自律能力相對較弱,極易出現不良行為舉動。當青少年出現不良行為時,或是不犯大錯的默許,或是“棍棒教育”,隔代監護人極端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不能意識潛在錯誤,反而增長他們的叛逆之心,埋下人格、道德價值觀的隱患。
另一方面,民族語言環境跟不上漢語智育,青少年的學業得不到輔導,潛在隱患的價值觀難得糾正。隔代監護人文化素質偏低,知識結構落伍是不可置否的,但梅香村地處民族地區,村里4/5的隔代監護人沿用民族語言,不懂漢語,不具備教育下一代所需的素質水平。生活中的交流都用的是民族語言,面對漢語一無所知,隔代監護人即使想要輔導青少年的學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素養得不到提高,青少年在易模仿的時期對社會是非的辨識僅憑自己淺陋的認知,其思想和價值觀念得不到父母的及時引導和正確幫助,在不確定的是非判斷標準下也就導致了青少年不正確的價值觀的存在。
(三)父母的遠程物質教育深化了青少年不正確的價值觀
青春期易受外界誘惑的青少年是否能抵制住誘惑,父母的正確引導是關鍵。但在梅香村,外出務工的農民工自知不能陪伴孩子成長,普遍存在著“補償心理”:只要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讓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愛。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需求,或是用錢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甚至教育孩子“向錢看”變成了常態。另外,學習的好壞也用金錢來衡量,基于只要父母看到好成績就會給零花錢的習慣,“改分”之風盛行。父母繼續外出后,對金錢的渴望迫使他們做出偷、搶、收保護費等行為,而這些情況是隔代監護人和教師無法及時發現的。父母的物質教育,不但沒有對孩子起到好的教育作用,教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反而惡化了孩子的價值觀,產生拜金主義思想。
(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難以形成合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復雜的任務。”[3] 2013年以前的梅香村只有其中一種教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失聯。一方面,梅香村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基本上都是春節才返鄉,所以孩子上學期間,要享受到來自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奢望。雖然教師會聯系孩子的父母說些情況,但畢竟“天高皇帝遠”,父母也只是通過電話警告而已。另一方面,教師可能會聯系隔代監護人,祖輩通常會因文化素質偏低、知識結構落伍、不懂漢語等原因,對學校反映的情況理解不透徹,導致學校教育孤立。再者,偏遠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基礎設施不完善,教師嚴重缺乏,承擔的教學任務重,智育之外還有德育,即使梅香村的人數再少,教師所涉及的領域也只是學校。家庭教育缺失,孩子不論是性格、心理、道德,還是學習教育上都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監督教導,與學校教育難以形成合力,以致青少年教育問題堪憂。
二、內外合力下的農民工回流與青少年教育問題的解決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013年的梅香村出現了農民工回流這一現象,顯然這為健全家庭教育及解決青少年教育問題緩解了一定的壓力。但若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和堅定的教育信念支撐長期的家庭教育,農民工依然會選擇外出務工,如此周而復始,雖然緩解問題,卻不是根本解決之道。那么如何把握農民工回流這一契機來“留住人”,就成為了健全家庭教育的持續發展、解決青少年教育問題的首要任務。
(一)農民工自身的原因
在教育的綜合工程中,農民工父母起著決定性作用,他們是農民工子女教育的關鍵性因素和決定性力量[4]。農民工父母是否有堅定的教育信念要從農民工自身尋找原因,找到原因所在,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回流的農民工才能堅定、專注于青少年教育。通過調查發現,梅香村農民工回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換屆后的梅香村村委對滿目瘡痍、冷冷清清現象感到辛酸,建設好家鄉的想法在村委的心里萌發。同時“十二五”計劃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等一系列的強農惠農的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針對性政策出臺,并且高效落實實施,在外務工的農民看到了回鄉后的保障。
二是外出務工的人員心靈疲憊,歸鄉心切。據訪談人員所述,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其中一部分人只懂民族語言,難以溝通,外出只能做勞力活,十幾年間都從事單一的工作,在外生活壓力大、消費水平高,照顧不到老人和孩子,經年累月在外務工的生活壓力使他們身心疲憊,在政策的保障下毅然選擇返鄉。
三是有自我創業的想法。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創業的背景下,常年外出務工的農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經濟水平,務工培訓中獲得了一定的技能和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在有一定經濟水平的基礎上萌生回鄉創業的想法。
四是意識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民相較于傳統農民來說增長了見識,文化素養有一定的提升,外面良好的教育狀況令他們考慮到家中孩子的教育情況,雖能通過電話了解情況,但鞭長莫及,只有親眼所見和長期教導溝通,才能了解、教育好孩子。
(二)外力作用下國家和政府的推動
“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重要目標,要達到目標就務必要統籌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統籌城鄉得以實現的關鍵點是正確引導農民工,統籌城鄉中的亞層次是教育,統籌城鄉教育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便是農民工子女教育[5]。在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引導回流農民工從根本上轉變教育觀念,專注家庭教育是解決青少年教育問題的重中之重。所以,梅香村村支兩委在解讀政策的同時言明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在政策的引導下針對本地做出了一系列的整改:一是學校針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失聯開展家長座談會,言明培養人才、孩子在長成人的過程中健全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學校挑起的只是一部分擔子,另一部分需要家長與學校密切溝通,共同為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教育環境。二是針對存在根深蒂固的“讀書無用論”、重養輕教觀念的家長進行走訪調查,舉行座談會,回流農民工的眼界相較于老一輩人來說寬泛得多,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并且村委以身作則,回流農民工在看到成功的身邊案例時,漸漸地對家庭教育上心,雖然目前并未達到全部摒棄的效果,但也是指日可待的。三是改變重智輕德的普遍現象。在德智并重的社會,有時候德比智更重要。梅香村在進行了一系列的前期思想深入行動后,對子女的教育呈現“先國后家”“知識改變一切”“感恩常駐心間”層層遞進的態度。
近年來,農民工“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趨勢正漸漸向西部回流,政府要認清農民工回流的現狀,做好回流農民工的安置工作。青少年教育是一個長期堅持的綜合過程,經濟基礎的支撐成為了回流農民工是否能專注家庭教育、健全家庭教育持續發展的關鍵。關于本地經濟發展,梅香村做出了很好的決策:
一是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留住人,保障健全的農村家庭教育持續發展。民族地區的很多民族傳統比其他地區更有優勢,苗繡這一資源的利用及后期“錦繡計劃”的實施一方面能夠留下外出務工的婦女,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讓她們就近創業就業,發展經濟;另一方面,照顧家庭,給予青少年應有的關懷呵護,填補父母長期缺位帶來的空白,給予青少年在道德價值觀、性格培養、學業輔導上應有的幫助和正確的引導。
二是引導回流農民工利用“家庭稟賦”自主創業。“家庭稟賦”是家庭所擁有的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要素的總和,并可以劃分為家庭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三個主要方面[6]。對于返鄉的青壯年來說,苗繡是不切實際的。怎樣運用好家庭稟賦來解決教育孩子的后顧之憂就顯得尤為重要。經梅香村村委考察與返鄉農民工共同商議,決定摒棄單一傳統的農業種植結構,利用物質資本改種市場前景廣闊、種植技術簡單。青錢柳,這種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結合更加堅定了農民工不再外出的決心,青錢柳的簡單種植技術也為教育孩子騰出更多的時間。解決了經濟上的后顧之憂,回流的農民工不再選擇外出務工,給了青少年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提供了躬行身教的榜樣示范,為及時樹立青少年的生活觀、價值觀提供了可行性[7]。
三、結語
解決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解決青少年的教育問題是培養社會未來人才,保證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8]。梅香村利用農民工回流的契機,發展鄉村經濟,建設新型農村為健全家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后盾。這樣的做法在很多地方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在只追求經濟效益的情境,很多地方都只是單方面地抓經濟或教育,經濟教育齊頭并進并不是經濟發達就可以做到的,除了有良好的學校教育、健康的社會教育外,還要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家庭教育,健全的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一生,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打下基礎,為培養德智并重社會人才做出貢獻,這種做法對很多地區來說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鄧章巖.家庭社會資本影響青少年教育的跨文化研究[J].好家長,2016,(30).
[2] 馬卡連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 黃先政.農民工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問題、作用和責任探究——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影響因素之一[J].教育與
教學研究,2013,(5).
[5] 黃先政.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農民工子女教育影響因素分析及政府作用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4).
[6] 薛福根.家庭稟賦影響收入機制分析——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實證檢驗[J].現代商貿工業,2012,(2).
[7] 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8] 王巨章.新形勢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整合[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The Migrant Workers Backflow and Adolescent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aiLi city Mei xiang Villag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Shi-hui
(School of Marxism Kaili University,Kaili 556011,China)
Abstract:The rise in the problem of youth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of sound are closely related,how to deal with the migrant workers return to improve family education,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youth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In Kaili Kaitang township meixi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dolescent education problem,summarize the meixiang village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backflow and adolescent education experience,excellent prompt measures to better show in social environment,improve adolescent education problem.
Key words:backflow of the migrant workers;the education of teenagers;improve the family education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