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向宇
登泰山而小天下,清明那天,我喘在十八盤上,當比肩一老兄時,發現他比我喘得還兇。他的同伴污他“四十剛到,內瓤就空了” 。
“先別黑我,比起‘92中年危機的寶寶們,我這修行就算不差哩。走,接著上,士不可以不弘毅嘛。”
我暗忖,若教山有意,惟遣一精神。就像眼前卷著褲管露出健肌的泰山挑夫,職場上也似這種生存實驗,掛失不得生命在場的攀登。
有道社交網上祭出形象,滿臉膠原蛋白的90后在跟廣告碰瓷:“人到中年,感覺身體被掏空。”
當然,也不該把他們算做行為藝術,只不過將抱怨轉個彎兒來表述。58同城調查顯示,超八成職場人存在“中年危機感”。美國心理學家奧特·賈克斯這樣定義中年危機,有壓力的人渴望再次感受青春,不滿于目前的經濟、工作或社會地位。
古人感嘆年華易逝,多來自對短壽的恐懼。秦淮美女柳如是在20歲時就吟唱:“首比飛蓬鬢有霜,香奩累月廢丹黃。”大有美人遲暮之感。而今人口中的中年危機,多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從“職場寶寶”到“職場大叔”的心態,實則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盧梭早在二百多年前就說過,我們的痛苦產生于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稱。
我所在的奧菲斯大廈里,常可瞥見敞著門的寫字間里,三五個稚氣未脫的小伙伴以“葛優躺”的姿勢敲打著鍵盤。想必這種“低姿態”努力,正順著互聯網密集的毛細血管不斷蔓延。
不消說,這些赫赫無名的先生卻抱著“出名要趁早”的心態。真是人微心重啊,不糾結才怪哩。先別想讓“假危機”人士跳脫“低水平勤奮陷阱”,首要任務該是端正職業姿態。立馬坐直了,別躺著!是戰士就敬畏職守,擦拭武器。這武器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競爭力。
有位老師給我介紹男朋友時囑我說:“人的長相可以騙人,但背影是騙不了人的。”可見,“驀然回首”是理性的,看相不如察神。“神”姓精,修行“精神”二字,區間需矯性、正心、立身、應世。還生鮮著呢,精神頭兒就沒了,那才叫大危機。
誰愿意還未成長就已老去?心理學家詹姆士·霍利斯說過:“中年危機不是一場按時到來的考核,而是一次心理體驗。”對歲月折舊的妥協不是體驗。
世間所有看似偶然的成功都是一部預謀已久的奮斗史。彼得·德魯克早就給危機中年人提供了經驗:學會自我發展、自我定位,并在50年的職業生涯中保持高度的警覺和投入。
警覺危機的昏暗,投入積極的色彩,就在當下。就像攀援到玉皇頂上看日出霞光,未來不會比現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