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慧
摘 要:當前,水產業出現企業無序甚至是惡性競爭的局面,產業鏈發展前景令人擔憂。究其原因,主要是產業鏈缺乏有效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無法真正實現利益在各成員間的均衡分配。從資源依賴理論中權力博弈視角出發,提出我國水產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的建立依據及相關對策,從協調主體、客體及調控手段三個方面分析適合我國水產業現狀的產業鏈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承擔機制。
關鍵詞:權力;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5-0039-02
一、引言
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純粹的價格戰只能造成水產企業兩敗俱傷,而博弈地合作才能實現利益的共贏。為了適應新的競爭態勢,更快更有效地滿足市場需求,水產企業開始聚焦產業鏈管理這一新的管理方向。成功管理產業鏈的關鍵節點體現在各參與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方面,但在合作關系的建立過程中,各方處于各自利益的考慮,往往存在著策略的對抗、競爭和合作,企業不僅關注整體利益的大小,同時更強調整體利益的分配和風險的分擔。因此,如何在產業鏈中共享利益,實現產業鏈上的企業協調發展,這是我國水產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一個難題。
二、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的相關理論
(一)協調及協調機制相關概念。
協調和合作、集成、協作等概念不同,協調是在系統中的各成員基于一致的使命共同努力,以實現系統的資源共享、利益分享和風險共擔,這是一種更正式的合作關系。
機制的基本含義是具有規律的運行模式,它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機構,即組成要素的聯系;二是功能,即在規律性的運動中發揮的作用和效應;三是功能發揮的過程和原理。
系統協調機制是指系統內各成員合理安排其目標資源,通過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最大程度地實現系統利潤最大化和各成員的目標[1]。協調機制基于分工、信任和溝通原理,保障系統的穩定運行,推動企業發揮協同效應。
(二)利益協調機制的內涵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是指,在產業系統中協調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合理分配利益,最大程度地實現各成員的利益目標,提升系統協同效應,增強組織抗風險能力,最終使得系統整體利益最大化。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由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組成[2]。利益分配機制是系統各成員最關心的核心問題,它是基于由產權關系的對增量價值的分配關系。風險共擔機制是指保障產業鏈穩定運行的承擔關系,是由于產業鏈風險而造成的損失在各成員之間進行分攤的機制。
理論上說,產業鏈上所有企業被利益聚攏在一起,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但每個個體同時又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既定的協調機制下,成員企業在整體利益和自我利益雙重目標的平衡中做出各自的選擇。當利益分配博弈過程中產生利益沖突和矛盾,實際的利益分配將偏離參與者的實際價值貢獻,這將打壓參與者的積極性,導致系統低效配置資源,甚至會威脅產業鏈的平穩性,使得整個系統貌合神離,最終解散。
三、基于權力視角的水產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的分析
(一)權力博弈的協調理論
根據資源依賴理論的解釋,企業為了生存,必須依賴資源。在一個相互交易的系統之中,每一個企業都依賴于其他企業所提供的資源才能生存。因此,在戰略合作關系中,擁有或控制了其他企業賴以生存的關鍵資源的企業,就掌控了產業鏈的權力。關鍵資源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衡量:一是其他企業對資源需求的強度,包括該資源占其他企業總資源的比例和不可替代性。二是本企業對資源的控制程度,主要看資源供給的行業集中度。根據該理論,權力博弈后產生相應的協調機制,即企業之間不同的依賴關系(權力結構)會產生對應的協調機制,進而使得產業鏈整體績效最優化。
(二)我國水產業產業鏈分析
我國水產業產業鏈主要由培育、養殖、生產加工、銷售等一系列資源配置和整合的過程組成,它包括上游的種苗培育企業及養殖戶,中游的加工企業、下游的銷售企業以及水產協會、飼料供應、檢測防疫、科研院所等支撐體系。總體來說,水產業產業鏈條比較完整,顯示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有助于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但是,在縱向結構方面,粗而短的產業鏈條整體發展并不平衡,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架構,即在上游的養殖企業數目不算太多且比較分散,但研發能力和品牌運營能力相對較差,各自為政;處于中游的生產加工企業數目較多,具有相對優勢,但仍停留在初加工水平。處于產業鏈下游的銷售環節由國內外零售商構成,他們雖然數量少但在很大程度上擁有較強的定價權,掌控了水產品市場主要流通渠道,在整個產業鏈條產品價值的實現和經濟利益的分配上享有較大的話語權。水產業產業鏈聯接著農工貿三個環節,屬于需求拉動型產業鏈。因此,最終用戶消費者是啟動水產業產業鏈流程的核心要素,而不是制造商,市場消費需求的強勁與否直接決定水產品的價值實現和穩定發展。目前,由于產業間缺乏一個有效的合作和分享機制,使得產業鏈內各成員在追求各自利益的時候,嚴重影響了整個水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如2013年海南羅非魚的“5·15”事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由于無序的惡性競爭,嚴重損害了羅非魚養殖戶的利益,打擊了他們的養殖積極性,整個產業前景堪憂。
(三)我國水產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分析
我國水產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是指包括相關企業、行業協會及政府機關在內的協調主體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在各成員間合理分配水產品收益,共同防范和應對風險,促使產業鏈和諧發展。這其中,利益分配機制是指在政府和協會的協調下,養殖戶、加工企業、銷售企業之間的資源配置模式,以及由產權關系決定的對增量價值的分配關系。風險共擔機制是指在企業、養殖戶、政府等之間分攤由于系統風險而造成的損失的機制。具體來說,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第一,產業鏈利益協調主體包括政府機構、水產行業協會及企業,它們相輔相成,合力實現整體產業鏈利益最大化及各成員利益的平衡。其中,政府發揮監督保障作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創造良好市場環境。同時,保障弱勢養殖戶利益,平衡各方利益。行業協會方面,主要負責協調和引導,進行市場行情分析和預測,制定行業標準、推進企業間溝通與信任,引導企業良性競爭,建立合理利益分配原則等。企業方面,在追求自身利潤目標的同時,需關注整體系統利益,努力提升整體產業鏈價值。
第二,利益協調機制的客體是產業鏈各成員的收益和相應承擔的風險[3]。基于權力視角的利益協調機制,產業鏈中的利益分配是根據企業所掌握的資源及其他企業對該資源的需求強度決定的,因此,權力大的企業獲取相對應的利益。但如果個體利益過于偏離整體利益,系統則面臨解散的風險,個體利益也將受損。因此,相對平衡的利益分配有利于系統穩定發展,實現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與利益相對應的是風險。協調機制還需解決應對風險的有效應對措施和共擔原則,提高系統整體抗風險能力,推動產業鏈穩定發展。
第三,協調手段因主體而異。政府機構主要采取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4]。行業協會的協調手段主要是通過行業章程、協議、標準等方式協調各成員之間的利益分配,引導企業間良性競爭。企業間的利益協調手段主要有:(1)協商談判。本著“互利共贏”的基礎,產業鏈各利益方要努力尋求自身利益和整體利益的最優解。(2)合同契約。通過協議合理分配利益及共享風險,促進信任和合作,避免機會主義行為破壞整體系統。
綜上所述,我國水產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中,因處于下游的銷售企業在產業鏈中權力過大而導致的種種問題,可以借由行業協會來解決,通過行業協會,集合弱小企業的力量,形成權力平衡,發揮政府機關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共同協調產業鏈利益的有效合理分配。同時,重視風險的防范和應對,推動產業鏈穩定發展,實現產業鏈價值增值,創造最大化整體利益。
參考文獻:
[1] 晚春東,畢建廣,譚旭紅.供應鏈系統協調機制研究[J].商業研究,2006,(5):198-200.
[2] 李仁良,郄文斌.江西省糧食產業化中的利益協調管理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09,(22):77-78.
[3] 蔣昌華.我國林業產業鏈上利益非均衡性與協調機制探討[J].農村經濟,2009,(11):92-95.
[4] 游璐婉.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研究——以湖南地區為例[D].長沙:湖南大學,2008.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