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嬌+李申申
摘要:職業教育工作的開展對于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間接性的,因此在其發展及深度融合方面,應充分考慮到教育工作的實際問題,通過實事求是看問題的基本原則來為職業技術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做好謀劃。主要根據職業技術教育特點對其與經濟發展的深入融合進行分析,并為所存在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為區域經濟發展的職業技術教育融合提供理論知識方面的相關幫助。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區域;經濟發展;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5-0175-02
近年來,職業技術教育逐步成為各地區教育工作開展的主流方向,在為我國提供大量技術人才的同時,也為促進區間的經濟發展做出有力貢獻。職業教育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根基,不僅要求當地政府能夠對相關的教育工作給予重視與肯定,同時需及時的組織當地企業及有關部門與職業院校展開合作,通過各方面的有力支持來提高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實際作用。
一、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之間的衡量指標構建
在職業教育以及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融合方面,涉及的衡量因素較多,文章主要以衡量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協調性指標為例進行研究,在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上,需要從規模、質量、結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的內容及方法如下:
1.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規模的協調性分析
在保證經濟發展平衡的基礎上,需要保證職業教育規模以及區域經濟規模之間相協調,而且要保持技術型人才達到供需平衡狀態,這時就可以用GDP來反映區域經濟發展以及職業教育規模之間的變化。一般需要將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地區經濟變動水平以及職業教育變動情況綜合分析,以此來推斷出區域經濟發展狀態。計算公式可用“規模協調度”進行表示,“規模協調度=1作為參照標準”,規模協調度指標越接近1,則代表越協調;反之,則代表兩者發展規模存在較大的不協調性。
2.職業教育發展質量與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協調性分析
根據實際經濟發展來看,職業教育的質量能夠真實地反應教育成果,主要是通過人才的培養質量來提升勞動的生產效率以及技術的創新能力,從而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職業教育的質量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衡量,起絕對影響效果的因素有教育經費的支出、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職業教育資源充裕性等等,通過對這些指標的綜合統計,再運用趨勢協調分析方法進行計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質量之間的協調關系。
3.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協調性分析
經濟發展歷程中,經濟質量提升主要表現為產業構成的調整,由不合理向逐步合理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動態均衡發展。目前,我國產業構成正處于由“二三—產業類型”向“三二一產業類型”轉化的過程中。衡量兩者在發展結構方面的協調性,關鍵是衡量區域產業結構與各產業所涉專業職業人才培養結構的一致性。其中,對各產業所涉職教專業的劃分,主要按照國家三次產業分類法來對職業教育專業進行分類。衡量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匹配程度主要用“結構協調度”來加以表示。其中,職業教育專業結構主要通過職業學校畢業生、在校生在各專業的分布情況來表示,區域產業結構情況主要通過地區產業構成化及對職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即就業結構)來表示。職業教育同區域產業結構協調度的具體計算公式為:結構協調度二各產業所涉職教專業畢業生占比(或招生人數占比)/各產業比重(各產業就業人數比重)。假設“結構協調度=1”代表絕對協調關系,那么,計算所得到的結構協調度與標準值1差距越小,則代表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協調性越好;反之,則代表協調性越差。
二、職業技術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的具體途徑
1.政府是環境基礎創設者
第一,成立專項管理組織機構。政府作為職業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組織者及謀劃者,需及時的根據職業教育要求將人力資源系統及企業等有效進行基礎融合,從而通過校企合作及政府扶持的方式為職業院校的區域內人才培養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政府工作延展性較高,可為職業教育系統運用提供法律及政策等相關方面幫助,通過建立完善監督管理機制來保障校企合作模式實際作用,利用政府督促管理方式將企業及職業院校融為一體。組織單位對于校企合作模式認識的不同直接對政府所組織的管理機構運行產生影響,因此不僅要充分的提高各組織單位的基本認識,同時應將學產合作及校企合作等模式作為組織機構管理工作運行基礎,以便于為期提供明確的教學工作組織管理方向。
第二,建立協調與激勵機制。協調機制建立運行的目的在于保障職業院校教學體制運行與企業實際發展的一致性,以便于職業教學工作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繼而幫助企業完成校企合作等模式中重要的人才培養工作。激勵機制的運行則與協調機制的運用有本質差異,激勵機制主要采用出現優惠管理政策及降低企業納稅百分點的方式為企業提供較高的社會待遇,以此為社會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企業環境。在該項機制運行初期階段,不僅要將政府優惠政策有效融入其中,同樣需及時的設立政府津貼并出臺相關法律制度,以便于通過法律途徑及資金支持來保障多方利益平衡,此時便可為職業院校教育體系中人才培養而樹立正確價值觀、社會觀。協調機制及激勵機制的運行不僅存在差異,同樣可相互融合,因而需通過專項管理機制的干預幫助職業院校有效運用不同社會機制,這便能夠為區域內基礎人才培養提供足夠的社會資源。
2.學校是主動融合者
第一,科學設置、調整專業和開發課程。企業實踐資源的運用不應僅在教學末期階段進行組織,隨著教學工作推進的逐步深入,應不斷地提高對于企業職業實踐的重視,以此保障在學生投入到實踐工作后可有效適應相關工作環境,并促使企業為學生提供優越的實踐教學環境與資源,以此促進校企合作的和諧發展。針對不同的專業人才管理作為明確規定,通過優化教學資源分配來保持教學體制運行平衡性,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教學實踐,以此為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提供管理體制方面的幫助。
職業技能教育要求將國家統一資格等級證書作為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同時企業就業崗位的需求也是教學工作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學工作理論知識實踐應對不同的工作項目對學生加以研究,以便于更為自身條件選擇適宜的崗位進行就業。如在課程的實際設置方面,企業對于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有定向培養的特殊需求,則在課程的設置中,需按照企業的部分規劃有序進行,并通過聘請專業的職業從業人員來為學生明確基礎學習目標,以便于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主動性,使人才培養更能夠符合企業發展的基本需要,這便為更為職業院校更為深入的與企業展開相關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教學及就業項目保障。
第二,建立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專兼教學機制的結合與運用可進一步保障職業教學工作時效性,使教學隊伍教學方向更為明確,同時也對教學機制加以完善。首先專業教育方面,仍需采用職業教學組織相關的教學工作,從而為其基礎知識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在兼職教育方面,則可選用企業內相關專業基礎人才組織進行,以此幫助其更好的在教學體系范圍內對相關專業內容加以實踐。專兼結合雙師教學的根本在于提高職業教育工作實踐性,將理論知識教學改為實踐體系教學,通過動態組合及學產互通的方式為現有教學機制運行提供實踐條件,這對于院校基礎人才培養有著重要意義。企業骨干人才對于職業技能認識更為明確,同時對技能的掌握更為數量,雖在理論知識方面難以與職業教師相提并論,但在實踐操作方面所能夠教授的不僅僅是實踐經驗,其中企業技術管理機制及職業技術運用技巧也是課程教授的重點,因此專兼雙師教學模式的運用對保障教學工作的全面化及科學化推進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3.企業是積極應合者
企業是職業教育開展的積極應合者,企業的實際態度及對職業教學人才培養的認識是決定校企合作效果的重要要素。因而企業不僅要能夠做到積極參與及積極組織,同時作為人才培養的受益者,企業應在第一時間內將人才崗位培養工作作為企業支持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核心,以便于有效的實現校企合作的基本目標。企業人才培養對提高企業實際核心競爭力有著重要作用,是企業發展壯大所需重視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因此對于企業人才培養的執行,應面對教學體制的發展逐步進行改革,使企業在政府政策扶持幫助下,將人才培養作為一種長期的投資模式不斷延續,以此保障企業的未來發展能夠與人才培養工作相關聯,這便為企業的實際發展提供了現實環境的幫助,使職業院校、企業及學生群體均能夠成為切實的受益方。如果說校企合作是企業樹立良好形成的開始,而崗位實踐機制的運行則為企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人才方面的基礎保障,使企業可利用人才管理及培養優勢來為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做好規劃。
三、結論
職業教育是區域社會環境及人文環境發展的基礎,同時對于經濟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職業教育的開展不應僅停留在理論教學解決,需及時的開展校企合作,通過企業就業及實踐崗位的提供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水平,從而使其能夠有效的適應企業工作環境,一方面降低了職業教育人才流動性,使其能夠在區域內切實的發揮自身作用,另一方面為區域內企業的實際發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幫助,使企業實際經濟發展狀況有所提升,繼而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向規模化與全面化邁進。
[責任編輯 李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