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文章首先探討了地方文化的獨特語文教育功能,然后結合當前地方文化融入語文教學,實現其語文教育功能方面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地方文化 語文教學 教育功能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研項目《洛陽地方文化走中學語文教學的研究》(JCJYC16010302)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36-01
語文課程的內容不應局限于教科書,而應是開放、豐富且具有創新活力的。我國具有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同時國土面積廣大,不同地域的人們在生產生活的積累中,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這些地方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和風俗文化都可以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地方文化具有多種語文教育功能,將其融入中學語文教學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語文教師要身體力行,積極將地方文化融入中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地方文化的語文教育功能
1.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而接觸大量的語文材料,不斷拓寬語文閱讀面,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地方文化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拓展性資源,在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語文素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方面,地方文化是學生身邊的文化,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和親切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和探究興趣;另一方面,地方文化就在學生身邊,可以隨時觀察、體驗和感悟,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面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黨中央高瞻遠矚,適時提出了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決定。地方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寶庫。因此,將地方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不僅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還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還可以讓他們感受家鄉文化濃厚底蘊和無盡魅力,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懷。
二、地方文化語文教育功能發揮的制約因素
1.應試教育的影響
地方文化融入語文教學意義重大,對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受傳統教育思想的長期影響,應試教育在許多中學可謂根深蒂固,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無暇顧及地方文化學習,對教師對地方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意義也缺乏足夠的認識,這必然會影響到地方文化語文教育功能的發揮。
2.學生學習負擔過重
以初中為例,學生需要肩負九門文化課程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極為繁重。面對升學壓力,學生往往認為文化可都沒學好,哪有精力再去涉足地方文化學習。在這一背景下,地方文化的課外探究學習往往難以得到有效落實,學習效果也差強人意。此外,地方文化學習具有顯著的實踐性特點,需要語文教學改變教學模式,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展開學習活動,這也對語文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評價機制不健全
學生的地方文化知識并不僅僅來源于課堂,與家庭背景和學生素質等因素密切相關。《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三位一體的學生評價目標,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比分數本身重要的多。因此對學生學習地方文化的評價,不能僅限于結果,而更應該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乃至情感體驗的獲得,當前地方文化融入語文教學在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并成為制約地方文化語文教育功能發揮的重要制約因素。
三、實現地方文化的語文教育功能的對策
1.學校層面
首先,學校要營造濃厚的地方文化學習氛圍。校園文化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學校營造濃厚的地方文化氛圍,可以將學生置于地方文化的熏陶之下,定會去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校可以利用走廊和墻壁等隱性教育空間,懸掛蘊含地方文化的圖片,將地方文化無形地滲透給學生。
其次,學校要積極創建地方文化交流平臺。學校要以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為契機,充分利用板報、網絡等方式,積極構建地方文化交流平臺,讓學生通過平臺,暢所欲言,表達學習地方文化的心得和感悟,培養學生的地方文化意識,發揮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
2.教師層面
首先,廣大語文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將地方文化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使學生既能愉悅地學習地方文化知識,又能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傳統文化的熏陶,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其次,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生活,借助網絡資源、工具書來學習地方文化,也可以讓學生相互合作交流,這不僅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的不足,還比枯燥的課堂教學更有效。
再次,在地方文化學習方面,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成績和個性特點,構建學習地方文化小組,通過小組中的競爭合作,發揮團隊作用,積極學習地方文化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布置各種地方文化大賽,讓學生在競爭中學習和獲取地方文化知識。
最后,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在對學生的地方文化學習效果的評鑒方面,要積極貫徹三位一體的評價模式,特別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方面的評價,此外,要采取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和家長、社會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力求評價的客觀公正。
3.學生層面
首先,學生要多親身實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經過實踐的鍛煉,才能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地方文化是學生身邊的文化,已經滲透進當地的每個人的行為習慣之中。學生要將自己置身于這種文化氛圍,親身體驗和感受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親身體驗,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
其次,語文是生活化特征極為濃厚的課程,語文學習的目的是將所學知識和生活相互融合,籍以指導生活和體驗生活。地方文化是通過當地人的日常生產生活呈現出來的,當地的許多商家和政府部門都會利用本地的特色文化進行商業或形象宣傳。學生平時要多留心觀察,探究這些文化載體的內在含義,做到在生活中審視、思考和學習地方文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地方文化豐厚博大,具有重要的語文教育功能。中學語文教學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審視地方文化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地方文化情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有責任也有義務讓學生樹立崇高的民族文化信念,通過學習地方文化,培養其積極向上的精神。當然,將地方文化融入語文教學,充分發揮其語文教育功能,緊靠語文教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校、學生乃至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學校乃至全社會構建傳播、傳承傳統文化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汪艷波.基于新課程的地方文化資源與語文教育整合探研[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59-60.
[2]楊雅麗.試論語文教育的文化傳承與文化教育功能[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06:106-109+148.
作者簡介:
閆林林(1978.11.11-),女,漢族,河省南召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洛陽地方文化與中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