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理++楊建全
摘 要:全運會是中國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集體育、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要素于一體的綜合性大型運動會,為舉辦城市和整個國家的發展帶來了推動和促進作用。承辦大型體育賽事通常會將城市建設水平提升五到十年,并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經國家體育總局公布,西安市為唯一承辦第十四屆全運會候選城市,這將是中國中西部地區第一次舉辦全運會,陜西也成為國內第八個舉辦全運會的省份。全運會的舉辦對于享有世界四大古都之稱的西安來說既是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借鑒前幾屆全運會舉辦的成功經驗,全運會為西安市的建設、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為展示和弘揚三秦文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關鍵詞:第十四屆全運會;四大古都;三秦文化;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3-0107-02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對我國體育事業的促進和發展來說更是十分明顯。大型賽事的成功舉辦對于舉辦城市來講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而全運會的開辦正契合了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環境與現狀,是一種歷史的選擇,也是時代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全運會符合國家的利益、城市的利益、群眾的利益。2021年第十四屆全運會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這無疑會加快古城西安的城市建設步伐,加大西安城市建設力度,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升西安軟實力建設。西安取得第十四屆全運會舉辦權意味著可以利用舉辦全運會的機會大力推動陜西省的競技體育、全民健身等多項事業的發展,打造體育強省。另外,還將促使西安在準備全運會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各項能力和素質。全運會作為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體育賽事,將對展示品質西安新形象,助推陜西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一、全運會帶給西安經濟的發展機遇
1.全運會為西安城市建設提速。第十四屆全運會將于2021年在陜西省西安市舉辦,未來幾年由于全運會的大力籌辦將對陜西省的基礎設施建設帶來極大的提振作用。其他相關配套的產業。如房地產、環保產、體育、旅游、高科技等產業及人力資源等方面,將產生直接的促進作用。全運會不僅是一項體育賽事,更是體育文化精神的具體表現,因而第十四屆西安全運會的舉辦對全面提高陜西省社會經濟發展與進步必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作為主場館的西安體育中心正式落戶西安國際港務區,這是陜西省、西安市支持國際港務區加快產城融合發展、優化城市功能配套、加速品質西安建設的重大舉措,必將推動東部新城迅速崛起,助力西安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項目建設遵循“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集約土地、滿足功能;全國一流、突出特色;自主管理、強化公益”的基本原則。
2.拉動經濟發展。全運會的舉辦一般會對承辦城市的經濟有巨大的拉動作用,對農業中的綠色產業以及有機食品生產行業的拉動作用尤為明顯。對工業產業中的建筑建材、通訊計算、交通、設備制造業等具有非常明顯的拉動效果。對服務業中的旅游住宿、觀光餐飲、特色商品、物流交通、商貿運輸等相關產業也有一定的帶動作用。西安市2021年順利獲得承辦第十四屆全運會的機會是陜西體育產業加快推進“調整、組合、發展”的有利時機。除此之外,還有國家相關文件政策的陸續出臺都會對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管理、體育產品、體育旅游、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及相關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3.休閑產業逐漸興起。全運會的舉辦不僅會對承辦城市基礎設施等硬件帶來超前開發,更大的變化是對承辦城市軟實力的巨大提升。為舉辦城市的民眾培養了參與體育文化的興趣,很好地激發群眾參與運動的熱情,使市民參加體育健身的意識不斷加強。因此,使健身休閑逐漸成為大眾普遍認可的一種社會時尚,這就使得休閑產業得以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形成規模產業,從而帶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2021年第十四屆西安全運會有望拉動陜西的旅游經濟大幅度增長,因此應該借此機會重點開發全運會相關紀念產品以及陜西旅游的特色產品,然后利用這一機會向全國乃至世界再次宣傳和推銷陜西文化,以期獲得更長遠的受益。
4.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就業機會。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一般都會為舉辦城市帶來龐大的就業機會,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直接為北京市提供1 000個左右的就業崗位,能為大概200萬人提供就業,如此龐大的就業機會是任何其他方法與措施所不能達到的。西安全運會的舉辦預計也會增加100萬人左右的就業機會。
5.振興西安體育產業。全運會是主辦城市全方位展示東道主體育發展水平及成就的重要平臺。西安第十四屆全運會將會在現有18個大競技項目的基礎上再發展幾個大項目,西安的最終目標是其做全運會的東道主,力爭在2021年西安全運會上總成績要領先于西部其他城市。因此,陜西省將會充分利用這次舉辦全運會的契機,在不斷壯大優勢體育項目的同時盡量補強自身的短板項目。
6.中西部首次辦全運,具有突出示范效應。2021年的西安全運會是陜西省繼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遼寧省、天津市之后第八個舉辦全運會的省份。通過全運會的舉辦,承辦城市可以以此來研究摸索出一套對大型運動會行之有效的運營管理模式,為全運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建設和管理經驗。
二、全運會促進西安經濟發展的對策
通過對前幾屆全運會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只有依靠政府調控建立統一的市場開發主體,以市場為基礎正確把握全運會的市場開發方向,才能充分發揮全運會的市場價值。因此,需要在如下這些方面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盡可能地提升全運會在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方面的空間。
1.分散布局分擔風險,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作為一項大型體育賽事的全運會,如果只由承辦城市單獨投資興建體育設施的話,投入勢必會過于巨大與集中,給承辦城市帶來過大的經濟壓力。因此,承辦城市必須要分散到城市周邊地區,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場館設施,或者改造已有的體育設施使之能達到全運會要求的標準,由此可以將舉辦城市的經濟壓力減輕,起到化整為零的效果。西安市曾經舉辦過很多大型體育賽事有很好的場館設施及舉辦經驗,采用分散模式布局全運會體育場館設施,不僅給當地群眾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帶來便利,而且還可以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機遇,可以有效地拉動當地內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2.合理規劃場館規模。當前我國大部分一二線城市體育運動已經非常普及,大部分城市都已經建成了體育中心,然而除少數人口眾多的大城市之外,一般城市的體育場館的利用率和開放率還不足30%。因此,西安全運會場館建設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體育場館,減少新建場館等直接支出,盡量避免賽后浪費現象。陜西省共需64個比賽場館(含1個賽事指揮和新聞媒體中心、1個運動員村)及一定數量的訓練場館。目前,渭南體育中心體育館及12個足球場可直接承擔比賽任務,其余50個比賽場館需建設和改造。80個較好場館可滿足訓練需要,需新建12個場館、1個賽事指揮和新聞媒體中心、1個運動員村。
3.創新場館建設及管理模式。大型體育賽事對場館設施的要求相對較高,對體育建筑工藝要滿足體育競賽的各項嚴格要求。對于西安全運會來說,體育場館是保障賽事正常舉辦的基礎,體育競賽是全運會舉辦的中心內容,后勤保障是全運會順利舉辦的重點。西安全運會場館建設與管理可以參考例屆全運會、大運會以及北京奧運會體育中心的建設經驗,盡量將田賽跟徑賽分為兩個副賽場,這樣的分區建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同時徑賽副場還可以兼做足球賽場得到綜合利用。場館的建設還需要注意采光,需要預留一定量的包間滿足特定群眾的觀賞需要。總之,場館建設需要按節能、環保、實用、節約等原則大膽創新。
4.應加速推進“智慧全運”建設。2016年在烏鎮舉辦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專家提出要打造智慧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因此“互聯網+”模式如何應用于體育運動及場館建設管理是需要認真研究的。第十四屆西安全運會也應在一定層次上推動“智慧全運”的建設,利用科技手段使全運會更順利、更環保、更節約地舉辦,為智慧陜西打下良好基礎,能對陜西的旅游及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三、結語
全運會的舉辦是承辦城市提升與傳承自身的一條重要途徑與平臺,對于承辦城市的城市形象、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都有很大的影響。作為2021年第十四屆全運會承辦城市的西安更應當抓住這次中西部地區第一次承辦全運會的機會,加大自身的宣傳力度,創新運行機制、完善城市建設。努力展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努力使其成為全國經濟和文化的樞紐,對西安的經濟建設實現長久的收益。
參考文獻:
[1] 呂建海,朱曉軍.淺析我國全運會市場化運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影響因素[J].體育與科學,2005,(3).
[2] 田雨普,鄒玉玲,陳家起,陶于.借鑒奧運會經驗 提高十運會經濟效益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4,(6).
[3] 齊輝.第十一屆全運會對濟南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8.
[4] 徐本力.對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國全運會體制的思考[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1).
[5] 陳家起,田雨普,石振國.提高第十屆全運會綜合效益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5,(1).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