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芮


2017年3月4日晚,河南鄭州藝術中心音樂廳內座無虛席。年紀15歲的王鈺,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小荷箏引——王鈺古箏獨奏音樂會暨中央音樂學院億陽拔尖人才匯報會”。當晚,她一席拖尾白色長裙,宛若畫中仙女飄然而至,她落落大方、成熟穩重的臺風更是讓人驚嘆不已。
有天賦,更有刻苦
2001年,王鈺出生在河南開封的一個普通家庭,家里沒有一個人從事音樂工作,并且對音樂知之甚少。而王鈺從小身上便有著很強的音樂感受力。上幼兒園的時候,幼兒園里的馬老師便發現她的樂感很好。由于父母工作忙,馬老師不僅教王鈺學習音樂,還肩負起了教她練琴的責任。王鈺的第一臺古箏便是馬老師的母親送給王鈺的,私下里王鈺總是念及這位姥姥當年的送箏之恩。
6歲時,王鈺開始習箏,僅僅兩年時間,便在2009年“全國第3屆小演奏家古箏大賽”中脫穎而出,一舉獲得少年組特等獎。收獲大獎的同時,她還有幸得到了一位古箏名家的青睞。這就是王鈺的現任老師、中央音樂學院古箏教授周望。關于初次見面,周望老師曾有過這樣一段描述:“在河南開封舉辦的一次比賽中,第一次見到王鈺,是她的啟蒙老師馬杰老師將她推薦給我。我們的演奏是個表演專業,我覺得王鈺有‘臺緣,她彈的作品很完整,樂感很好。尤其是圓圓小臉,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縫,一看這個孩子就很有靈性。”
和其他琴童相比,王鈺無疑是幸運的。在周望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下,王鈺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她順理成章地從河南來到了北京,從此開始了專業學習。在決定來北京之前,王鈺媽媽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迷茫和猶豫,畢竟家里沒有人了解音樂專業,更沒有人可咨詢。但在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王鈺媽媽已然看到了孩子身上的變化。即使在前途未知的情況下,王鈺和媽媽卻明確了心意,最終下定決心來到北京“走專業”。
來北京的6年時間里,王鈺幾乎是一年登上一個臺階。從一位小地方的琴童,逐步轉變為頻頻參加國際大賽的“新星”。小小年紀就憑借出色的演奏,成為行走世界的“小演奏家”,韓國、美國、法國等國家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和身影,特別在周望教授不遺余力的教誨下,她的古箏藝術日臻完善,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屢獲獎學金和各種殊榮。
然而,王鈺并不矯情,反而特別刻苦。據周老師說:“這個孩子很能吃苦,我覺得她是真正熱愛古箏,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熱愛。有一次趕上過年放假,剛剛大年初五,王鈺就要來上課。特別在2014年的全國青少年‘文華杯比賽中,她的表現尤為突出。她是當年年齡最小的選手,我是抱著讓她學習的心態,鼓勵她參加比賽。但她付出了特別大的努力,最終不僅進入決賽,還拿到了第一名。所以說,這個孩子不僅天賦好,關鍵是勤奮刻苦。”
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眾所周知,國內幾大專業院校的附中、附小,絕對算是中國藝術家的搖籃,而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可謂人才濟濟,即使在這些優秀學生之中,王鈺也是出類拔萃的。
2016年,王鈺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獎學金制”比賽中獲得古箏第一、民樂類二等獎的好成績,獲得“億陽拔尖人才成長計劃選拔音樂會(TOP10計劃)”獎學金。此次選拔聚集了附中所有民樂、管樂、室內樂等不同專業,競爭難度很大,是衡量專業水準的一個獎項。
然而,王鈺能獲得“TOP10”的獎學金,不僅是她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而且是學校以及社會對王鈺的肯定。2017的3月4日,在河南鄭州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辦的個人音樂會便是她4場獎學金音樂會的第一場,而下一場即將于今年5月在吉林舉行。
對王鈺來說,舉辦這4場音樂會更是充滿期待與自信的一件事。在此之前,她登臺無數,且開過獨奏音樂會,從舞臺經驗和經歷來說算是同齡人中相當豐富的。她說:“‘TOP10計劃是由億陽集團出資贊助的,目的是為給最出色的音樂人才提供更多表演機會,所以說入選‘TOP10的都是專業比較好的。我很重視這4場音樂會。音樂會從形式到曲目的安排,都和以往的音樂會有很大的不同。從曲目上來說,4種音樂會是4場不同的曲目安排,每一場要準備不少于50分鐘的曲目量。從曲目形式上來說,要力爭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所以每一場音樂會都要有突出的風格。校方會通過我們的音樂會錄像,對我們音樂會的品質進行把關,并對獎學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最主要的,這4場音樂會是對我個人能力的一次深度挖掘,周老師和我都很期待這4場音樂會。”
不走彎路得益于恩師
遇到一位好老師,到底會是怎樣的幸運呢?王鈺身上發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說明。
王鈺媽媽回憶道:“在馬老師那里學習一年左右,就參加了比賽。比賽中我們第一次遇到周望老師,她對王鈺的評價很高,但我覺得也許是老師鼓勵孩子而已,沒往心里去。后來周老師主動聯系我們,告訴我們孩子很適合走專業,讓我們去北京上課。我才意識到原來周老師真把王鈺當回事兒了。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我們來到了北京。第一次真正接觸周老師和她的家人,讓我們感到特別意外,沒想到這位大家沒有架子。不單周老師對王鈺好,她家里人也對王鈺十分關心、照顧。為了考學,我們最終下定決心,搬到了北京。”
如果不是幸運地遇到古箏名師周望教授,15歲的王鈺恐怕可能會走上另外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周望老師既在專業上悉心指導,在生活上對王鈺就像自己的女兒一樣。談及周教授,王鈺感激不已:“其實在我心里,周老師是老師,但更像媽媽。由于周老師身體不好,遇到師生聚會時,周老師的愛人——黃老師就給周老師做一份很清淡的飯菜,帶上兩份,周老師一份,學生們吃一份,一起聚會。有時候我們心疼周老師,讓她回家休息,但周老師還是愿意跟學生們在一起,一門心思地把心血全部澆灌在我們身上。周老師平時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我,她的為人處世值得我一輩子學習。”
周老師不僅對王鈺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不斷鼓勵王鈺,為她創造很多機會去開闊眼界,遠遠超出了老師的職責所在。這次要開4場獨奏音樂會,周老師更是從里到外地為王鈺操心,這些都讓王鈺母女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使王鈺想著要加倍努力去回報周老師的付出與教導之恩。
小“鈺“”箏”途,心懷大志
鈺,本意為珍寶、堅硬的金屬,用在人名中則引申為高貴、堅強、剛毅、不屈不撓等。回看王鈺的成長之路,她的確不負其名。都說藝途艱辛,要想真正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藝術家,必須擁有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強、剛毅的品格,并在各種壓力面前能夠不屈不撓地闖過去。從業余到專業,從小學到初中,從國內到國際,王鈺一次次地戰勝了自己,挖掘自己的無限的潛力,用一個個沉甸甸的榮譽回報著所有關心她的人們。
看王鈺演奏,總有種大氣和磅礴縈繞在她的音樂之中,其藝術上的成熟度超乎她的年齡。對此,她深有體會:“要演奏好一部作品,首先要明確理解樂曲所表達的含義,再把它加以琢磨,將那些抽象的音樂語言變成自己表達手法,并且要跟其他專業的同學,特別是學習西樂的同學多交流,以豐富我的民樂演奏思維。此外,要注重文化課的學習,提高文化修養,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情感。我有很多學習的榜樣,希望我未來也能成為一名多元化的音樂家,也能將古箏藝術帶出國門,弘揚箏文化,成為中國箏樂的傳播者。”
王鈺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她生活、學習養成的好習慣是分不開的。她早在上幼兒園時,就養成合理分配時間的好習慣,該學習的時間她總是全心投入,效率很高。每次在練琴和學習前,都會做好計劃,嚴格遵照計劃實行,同時利用碎片時間進行閱讀、學習、游玩,盡量保證不耽誤過多的練琴時間。在王鈺心里始終有一個信念:只要想做一件事時就要盡自已最大的努力,否則寧可不做。另外,她還會給自己安排一些課外活動,讓自己在學習之余有運動,一張一弛地結合才能更好地學習。
對王鈺來說,未來是未知的,也是五彩斑斕的。她用她與生俱來的感染力和強烈的音樂感,在古箏上歌唱著自己的青春,用美妙的箏樂扣開她人生中的每一扇大門。小荷尖角,引箏而發,祝愿王鈺在古箏藝術之路上永攀藝術高峰,創造更多的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