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豪
【摘要】加拿大現象學教育學代表人物馬克思·范梅南在《教育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中,首次闡述了教師“替代父母關系”這種新理念,在此基礎上,本文我們學校大膽地提出一種新的德育模式——構建模擬家庭。本文從“構建模擬家庭”的概念、意義和實施方式三個方面來進行研究探討,闡述了這一德育新模式對“問題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關鍵詞】模擬家庭 替代父母 德育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64-01
引言
“構建模擬家庭”并非是完全讓老師來頂替父母的角色,而是對于孩子在父母身上缺失的情感進行找尋和彌補,也就是情感支持。一些大眾眼睛里面的“問題孩子”其實并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而是孩子本身所在的原生家庭出現了問題。我們沒有辦法去完全改變孩子的原生家庭,但是我們可以把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確實的情感一級級缺失的教育通過一種自然的模式彌補給我們的孩子。這也是我們“構建模擬家庭”的初心。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他指出:人性所必須的是,當我們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后,我們就會沿著歸屬需要(包括群體歸屬感、友愛、手足之情)、愛情與親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帶來尊嚴與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實現以及形成并表達我們獨一無二的個性的需要這一階梯上升。[1]
根據這一理論,結合學校的實情,關注“問題孩子”的健康成長,在全校教師中創新教育理念,將教育課堂搬進家庭,在組建“模擬家庭”時,由非班主任教師充當“問題孩子”的親人,使每一個孩子都能被愛、被呵護、被理解(社交需求)、被關注與有價值感(尊重需求),在“安全需求”上面得以完善,繼而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為他們后期的學習和生活都打下良好的基石。
一、“構建模擬家庭”的概念界定
“構建模擬家庭”的概念界定為由學校成立“問題孩子”輔導員隊伍,安排每2位教師(非組內學生的科任教師)帶4-6名學生,模擬現實中父母帶小孩的情景,與“問題孩子”組建模擬家庭。
“問題孩子”通常在品德和紀律上存在較嚴重缺點,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有不良文化環境的影響, 有好奇、試探等幼稚的心理引起,部分是由于遭受挫折產生的不良情緒引起的不良行為。由于兒童成長的特殊環境,家庭教育的缺位、親情關愛的缺失而導致問題的形成。
在模擬家庭中,老師擔任“父母、兄長”的角色,根據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反饋,深入了解“問題孩子”的原生家庭,從中找出孩子的問題根源,對學生實施親情化、個性化教育,深入學生心靈深處,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以及團體心理輔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家庭”的關愛與家一樣的溫馨,填補“問題孩子”家庭教育的缺位和親情缺失等問題。
二、“構建模擬家庭”的意義
從傳統角度上來說,學校,其分界線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的親密無間的安全感和外面的更為危險的社會開放性之間的過渡性空間。[2]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風險性越來越大的社會里,我們無法保證具有親密無間的安全感的家庭存在,尤其是相對于“問題孩子”的家庭。所以,在學校這個特殊的“社會環境”中,毫無疑問,老師們需要承擔起“替代父母”的責任,這也是為兒童邁向外面更大的世界做準備。[3]
為此,“構建模擬家庭”是本著新課程背景下“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糅合的一種德育新模式,旨在使學校教育以其系統模式能夠填補“問題孩子”的家庭教育缺陷,承擔起保護和教導年輕一代如何生活,學會為自己、為他人和為世界的延續和幸福承擔責任的這一身神圣的職責。
(一)構建模擬家庭,彌補孩子的親情缺失
根據大量關于“問題孩子”心理健康調查顯示:82%的青少年心理障礙患者表示,父母感情性支持少,包括心理關懷、理解、傾聽、對患者意見的接受及協商少。心理學家紛紛呼吁家庭教育和親情呵護的回歸。然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競爭的日趨激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現代工作壓力加大、生活節奏加快,很多家長為了生活每天辛苦忙于工作,恰恰忽視了家庭教育和親情關懷。這一矛盾無法破解嗎?
提起親情,我們往往會想到血緣關系,就是親人之間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幸運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視為知己的父母與朋友。年齡小的學生往往把老師看做父母的化身,對教師的態度類似于對父母的態度,正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他們表現出明顯的向師性,對教師言聽計從,非常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和贊識。高年級的學生則容易把教師視為知己的朋友,希望教師在學習、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導,希望教師表現出對自己的喜愛、友好、理解、寬容。
因此,我們構建模擬家庭,使學生尤其是“問題孩子”在教育教學中、生活體驗到來自教師的信任、理解與關愛,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讓他們在“模擬家庭”中感受家、享受愛, 不再感到孤獨無援,彌補他們的親情缺失。
(二)構建模擬家庭,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特殊學生之所以問題諸多,除了親情的缺失,另外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家長忽視了家庭教育。談到這點,或許大部分人都會呼喊“加強家庭教育!”但這句話對“問題孩子”家庭幾乎是無效的!留守兒童、單親家庭、隔代教育、農民工——這些家庭對有效教育孩子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或對青春期少年心理特點知之甚少,導致孩子疏于管教而荒廢學業或心理不健全。
我們通過構建模擬家庭,通過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在結對子的“模擬家庭”活動中對孩子的個性、人格、意志、是非觀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構建模擬家庭,喚起家庭教育的共鳴
任何人都無法否認學校、家庭、社會各自承擔的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模擬家庭”自然不可替代原生家庭。但是,在構建模擬家庭過程中,勢必觸及原生家庭的方方面面,活動過程中也會頻繁干預家庭,例如經常性的家訪、教育效果反饋。人非木石皆有情,值此,構建模擬家庭,必定能喚起家庭教育的共鳴,喚醒眾多家庭教育的回歸。
三、“構建模擬家庭”的實施方式
1.面向全體學生,分群體教育。根據教師各方面的特點以及“問題孩子”的個性及家庭情況,將有家庭共性問題的孩子集中在同一小組,做好師生搭配,建起一個充滿信賴、真誠、和諧的“模擬家庭”,以便進行針對性輔導。
2.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為便于個案教育,“模擬家庭”需建立起關于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監護人姓名、身份、家長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聯絡方式)、跟蹤記錄(在校表現和成績等)、效果總結及反思,以便輔導教師因材施教。
3.優化特殊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學校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問題孩子”的監護人開設家庭教育知識培訓,向講解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方法,解答學生監護人提出的有關家庭教育、改善親子關系等方面的問題,積極充分發揮監護人和親人的作用,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構建模擬家庭”是我們學校在省級課題——“構建模擬家庭,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實踐研究中,對學校德育模式的新嘗試,我們將在今后的的德育工作中繼續深入探索,協調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完善育人機制,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馬斯洛.《洞察未來》,第258頁,許金聲譯,改革出版社,1998年
[2]吳衍.《一種新型教育關系:教師“替代父母關系”》
[3]王延強,謝長法.《教師“替代父母制”:留守兒童德育新模式及路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