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均
【摘要】德育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靈魂,必須與社區教育、課堂教學、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少先隊活動、環境建設等五個方面相結合,學校、社區、家庭和諧聯動,形成合力,方能取得實效。
【關鍵詞】德育 教育 合力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68-01
德育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靈魂。《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扎實推進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充分發揮共青團和少先隊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和發展家庭教育;廣泛深入開展未成年人道德實踐活動……”為此,筆者對“推進小學德育工作的策略”進行了實踐探索,努力構建“學校主導、社區參與、家庭配合、活動引領”的德育工作架構,現結合我校實際談談具體實施策略。
一、與社區教育相結合
我校能堅持開放性原則,主動適應新時期、新形勢,加強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德育工作的網絡建設,針對小學生年齡特點,深入挖掘社區和家庭的德育資源,形成校內外整體德育體系:1.爭取街道的支持把學校德育納入社區大系統,改變德育僅是教育部門責任的觀念,建立全社會參與監督管理的機制,形成共管共育之勢;2.優化社會環境,發動社會支持,參與學校教育;3.搞好青少年校外教育,充分發揮教育基地、設施(文化娛樂場所、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科技館等)作用,4.通過各種形式教育活動,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從而推動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與此同時,我校長期與社區義工組織“幸福港灣”合作,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不僅介紹教子經驗、而且征求社區人士和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使學校、家庭、社區和諧聯動,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校德育的良性循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動載體。《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加強德育工作是全體教師的共同職責,教師應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一方面,我校不斷加強思想教育,在拓寬德育渠道的同時,突出課堂德育主渠道作用,重視思品課的教學和研究,改革思品課的教學方法,采取以點帶面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注重課例的實踐和研究,充分發揮思品課“明理、激情、導行”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學校強調:每一個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個學科都是德育陣地。讓每一位教師都以生為本,共同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工作之中,使德育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得以滲透。首先,教師備課時要根據學科內容把相關的德育內容融入教案,并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品質教育,這樣學生才會自覺接受。同時把這種教育與學生的生活需求相結合,這樣就能高效地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三、與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
我校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發展規律,加強公德教育、法制教育,抓好學生文明道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重于疏導,曉之以理,導之以行,讓“知、情、意、行”協調發展。通過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開展《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教育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把學規范和雛鷹達標爭章活動結合起來,推行“四個三”活動,即三個輕:輕聲走路、輕聲說話、輕擺物品;三個文明:說話文明、做事文明、待人文明;三個尊敬:尊敬老師、尊敬父母、尊敬他人;三個自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激勵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與少先隊活動相結合
少先隊工作是學校德育的有效載體,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堅持常規制度化、基本內容具體化、傳統教育周期化。抓住教師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和歷史紀念日,積極開展有特色、見成效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抓住“走進新世紀”、“建黨紀念日”、“喜迎九運”、“抗擊非典”、“開發區區慶”等重大事件,結合學校特點,開展豐富多彩、扎實有效的體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校園藝術節等活動,為學生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讓學生張揚個性、展示才華。
以自主管理為抓手,激發學生內驅力。讓學生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鞏固道德認識、強化道德情感、堅定道德意志和堅持道德行為。為學生設立禮儀崗、學雷鋒崗、升旗崗、宣傳崗、管理崗和環保崗等崗位,積極開展雛鷹爭章、雛鷹假日小隊活動,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使他們在自我教育、自我評價、自我約束中形成自主、自控、自強的良好品質。學校多次被授予省、市“紅旗大隊”、省、市首批紅領巾示范學校。
五、與環境建設相結合
我校重視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將校園文化作為學校的隱性課程進行設計和實施,努力營造催人奮發、激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一方面抓好自然環境建設,在“綠化、凈化、美化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抓好人文環境建設。教學樓的中心花園里,“幸福和諧”主題雕塑佇立在花叢中,巨大的鉛筆和書本寓意著孩子們在這里認真學習、茁壯成長;而充滿童趣的讀書亭、色彩和諧的快樂園地、生機勃勃的植物園和寬敞美觀的塑膠運動場更是讓人耳目一新。教學樓走廊上有“科學之窗”、“美術星空”等十多個墻報專欄,課室里有“紅領巾園地”、“圖書角”、班風標語等,做到了教育性、實用性和知識性統一,營造比較濃郁的育人氛圍。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的學校文化品位,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使先進文化的氣息潛移默化地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綜上所述,學校德育工作只有與社區教育、課堂教學、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少先隊活動、環境建設等五個方面相結合,促進學校、社區、家庭和諧聯動,合力育人,才能彰顯特色,并取得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君勝.淺談新時期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4,(03):75-76+80.
[2]袁曉暉.小學高年級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