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帆 何雙利 鐘明君
摘 要:珠算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珠算文化傳承現狀進行研究,并就進一步加強珠算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提出建議。
關鍵詞:珠算文化;傳承;對策;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6-0186-03
一、珠算文化傳承的意義
珠算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國的五大發明之一。中國珠算的歷史源遠流長。自古代《石子論》開始,人類自有計算能力時就有心算產生。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珠算教育“三算結合”教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珠心算教育。使珠算、珠心算的功能有了質的發展。珠心算現在也發展成為一種世界共同的心算訓練“語言”,用珠心算培養兒童觸覺、視覺的反應能力與口、耳、眼、手、腦之間協調能力是眾所周知,用算盤上課,不分種族,不分國度,都能學習和運算心算原理和技巧,珠心算的學習對兒童智力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2016年在迪拜舉行的國際珠心算大賽,中國榮獲世界冠軍的記錄,今年最強大腦中中國選手的優秀表現、各種優秀成績的取得,對珠心算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和分析珠算文化傳承的現狀,此次我們采用的是問卷調查的方式,本次調查采用了現場問卷調查、電話調查、詢問調查等方式,主要在全省一年一次的重要珠心算比賽中發放問卷調查、通過打電話詢問珠心算教師,以及通過加入全國、全省優秀的珠心算教與學群和全省珠心算教師交流群時行詢問調查和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對象為珠心算培訓機構或珠心算培訓學校、珠心算教師、珠心算學習家長。共通過不同形式發出調查問卷200份,共向交流群發出150份,比賽會議中發出38份,電話調查發出12份,回收問卷62份,回收率為30%(其中珠算相關交流群回收率較低,現場和電話詢問回收率都為100%)。
二、珠算文化傳承的現狀
(一)珠心算培訓機構或學校的基本概況
從上述調查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目前珠心算培訓機構或學校形成一定的規模化,學習人數成上升趨勢,其中500人以上學習人數占到35%,300人以上占到22%,說明珠心算學習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認可度;從珠心算的學習特點和作用上看,珠心算的學習年齡主要集中在4~12歲,其中比例占到91%,12~18歲的比例占到9%。這一數據表明,珠心算學習符合低齡兒童學習珠心算其思維特點和認識規律的。
(二)珠心算培訓機構或學校對珠心算培訓的認識
從表2可以看出,珠心算培訓機構和學校的宗旨主要集中在珠心算對孩子的成長影響認知上,珠心算學習的優勢也是集中在對大腦的開發和思維培養上;珠算申遺成功,從文化遺產的角度充分肯定了珠算的價值與意義。從調查結果看得出來,引導珠心算學習不難,難的是如何對我國這項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推廣,創新的推廣方式成為一項重要的探索工作。
(三)珠心算師資情況
從圖1可以看出,教師年齡大多在35歲以下,這部分教師優勢在于年輕,充滿朝氣,而且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學歷層次較高(本科人數比例84%);教師教齡兩極分化嚴重(5年以上占39%,1—3年占39%),客觀地反映了珠算申遺對珠心算文化傳承的促進作用。
(四)珠心算培訓機構或學校對珠心算的重視程度
從圖2看出,珠心算教學過程中,培訓機構和學校重視度非常高,不僅積極開展和參與珠心算活動,更在學習珠心算的同時,注重塑造學生參與意識,塑造勇敢,培養對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孩子得到肯定與分享。
(五)珠心算培訓和學習最大的困難
通過調查結果統計,目前認為學習珠心算最大的困難總結為:(1)個別教師的客觀抵觸情緒;(2)教師、家長對珠心算的不認同,有的認為與小學階段數學教學沖突;(3)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方法待提高;(4)珠心算教師缺乏學習機會。
(六)珠心算培訓的發展前景
當然,也有部分機構、教師、家長認為,珠心算培訓的長遠前景是好的,根源是珠心算對兒童大腦智力的開發;珠心算學習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尤其是申遺成功、我國珠心算選手一次次在國際比賽取得的出色成績,珠心算的學習得到更多的認可和重視。
(七)對珠算、珠心算傳統文化繼承方式的看法
珠算作為我國一項傳統文化,普遍調查認為,推廣和宣傳活動是一種傳承方法,主要途徑是通過網絡、電視等媒介;多組織成規模的競賽和培訓,讓教學者和學習者參與其中;也有人提議通過學校、協會大力宣傳,將珠心算學習普及并融入到兒童學習中,讓這項文化得到充分的傳承。
(八)互聯網對珠心算發展的影響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認為互聯網對珠心算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們認為,互聯網傳播珠心算效果是顯著的,傳播范圍廣、速度快;運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宣傳,讓更多人喜歡,促進珠心算文化傳承;也有小部分人認為,互聯網弱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對珠心算學生產生了沖擊,對珠心算學習有一定程度限制。
三、珠算文化傳承的對策
(一)正確發揮珠心算對培養兒童核心素養的作用
珠心算培養兒童的能力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內在的表現為對兒童大腦思維能力的開發,外在的表現為認知能力、行為能力、協調能力開發。從學習者角度來講,珠心算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出人頭地,或者某項競賽獲獎,更不是學習了珠心算計算速度就會變得非常快速,或者是計算得分高,而是應該把珠心算核心素養放在首位,正確認識,客現對待;從教育者角度來講,更不能把珠心算當成比賽,比賽不是目的,而是應該從珠心算對兒童培養內外二者能力思考入手,切實地發揮珠心算學習的作用。
(二)加強珠心算教學的普及和推廣的統籌規劃
珠心算教育教學健康發展,離不開嚴格的統籌管理和規劃,珠心算在兒童4~12歲之間起到的積極作用是得到實踐證明的,這期間對兒童來說,是幼兒和小學兩個時期,如何有序、有計劃地實施珠心算教學工作,如何將珠心算教學普及和推廣到這兩個階段,建議在有關部門的保障落實情況下實施,切實將珠心算的推廣工作做到規劃、分步、有序、管理、實施等步驟。
(三)探索和創新珠心算教學內容形式、方法手段。
隨著珠心算普及教育的深入發展,珠心算教學有效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并實現了與現代社會的有機結合。目前,珠心算教學要向前發展,就要融入到新的課程改革之中,創新珠心算課堂教學新模式,尤其是對幼兒及小學生的珠心算教學與訓練,必須結合他(她)們的年齡特點、性格特征、思維能力和接受能力,采取多種形式,促使其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和應用,探索和創新珠心算教學方法,是珠心算教育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加之現在“互聯網+”發展迅速,如何將互聯網運用和轉換成為學習和推廣珠心算的工具,都是我們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新問題。
參考文獻:
[1] 朱希安,葉宗義,等.當代中國珠算:第1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 姜歐.“珠算心算結合,發展兒童智力”教學改革實踐與認識[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