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 要: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體育院校必須從傳統的單一人才培養模式過渡到教學、科研、訓練相結合的模式,以培養有道德、有文化的優秀運動員為基礎,以培養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各類體育專業人才為根本目標,完善人才培養策略,改革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完善管理體系,以期培養出新經濟形勢下滿足社會需求的體育人才。
關鍵詞:體育人才;素質培養模式;新經濟形勢
中圖分類號:G80-0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3-0163-02
引言
新經濟形勢下學校教育要轉變,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來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已經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很突出的問題,體育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應該成為推動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本文通過分析現狀剖析體育人才培養的難點,提出通過加強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等措施,培養滿足新經濟形勢下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體育人才。
一、新經濟形勢下,體育人才市場現狀
1.人才培養方式比較單一。目前還有很多院校使用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學生依樣畫葫蘆,單純的接受式教學,已經成為制約體育教育發展的瓶頸。雖然現代的教育技術成功已經比較成熟,但是由于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也僅僅是部分教師有所應用,且使用效果不是很好,不能為學生專業能力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幫助,造成體育院校在人才培養計劃、學科專業設置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培養出來的學生既不是社會迫切需要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也缺乏適應社會的廣博知識和實踐能力。
2.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特色不夠突出。很多院校的課程設置非常廣泛,也比較陳舊,開設的課程重點基本都是體育類學科,忽視公共素質課以及科研實踐能力訓練。并且教學亦是照本宣科,不能融會貫通,阻礙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種過度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及接受式的教學方法嚴重影響學生的視野,阻礙綜合能力的提高。
3.師資力量薄弱,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缺乏。當前有很多體育院校的教師是由過去狹窄的專業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在知識結構方面存在一定的缺憾。然而在新經濟形勢下,如果不時刻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一定會影響其訓練的質量及水平,最終導致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新經濟形勢下對體育人才的需求。
4.學生自身發展方向與高校培養目標沖突。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對口式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熟悉各種崗位的實際需要,能夠較快地投入專業對口的工作中。另一種是不僅僅以市場需求為準的適應型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培養的人才能夠比較好地適應科技知識技能的變化,但往往不能為用人單位提供明確具體的知識、能力,在工作崗位中依然要再次培訓與學習。對于學生本身來講,自身發展方向的定位可能與高校的培養目標不吻合,造成雙方精力和資源的浪費。
二、新經濟形勢下,體育人才培養面臨的困難
1.部分院校太過于以市場為導向。目前有些院校不結合自身的教育資源,盲目地市場化。市場上需要什么人員就開設什么專業,但是市場需求對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要求在不斷地變化,因此當就業形勢的走向與預期不同的時候,往往導致學生非常被動,甚至面臨著畢業就失業的危險,不但耽誤了人才的成長,也是對教育教學資源的一種浪費。
2.實訓場地及體育設施匱乏。體育人才的培養要從小抓起,但是很多地區并不是非常重視體育教育,投入的經費與精力有極為有限。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或農村由于體育經費不足,很多培訓場地基本是以田徑類為主,即使有一部分場地是有所保證的,設施分布也極為不平衡,功能單一。場地以及設施的嚴重匱乏,嚴重影響了體育人才基本素質的培養,更遑論創新創造力的培養。而且體育設施得不到補充,破損的不能及時維修等問題,也導致學生的體育教育無法得到有效開展,甚至給課外活動留下事故隱患。
3.社會需求多方面,但受多方因素影響,人才分布不均衡。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是目前由于院校專業以及就業難易程度等因素影響,導致部分專業供不應求,部分專業供過于求。比如體育指導員、運動隊隊醫等就十分短缺,但是體育教育專業又供大于求。
三、新經濟形勢下,體育人才的素質培養模式
體育院校應該根據自身具體情況確定優勢所在,更新課程設置,調整教學方式,提高師資隊伍力量,充分利用實訓基地,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完善創新培養機制,不能局限于培養高水平運動員或科研人員等某一方面的專門人才,而是要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出高質量的社會需要的體育人才。
1.課程設置要更新,重視實踐能力培養。體育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的指導思想必須要端正,學生的運動興趣要激發,學生的健康發展要關心,學生的差異需求要關注,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體育人才,才能既掌握自身領域所需的專業知識,又具備學以致用的綜合能力,才能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
2.教學方式要創新,調整人才培養策略。傳統的教學方式建立在學生的客體性和依賴性上,教師的示范就是學生學習的樣式,單純地模仿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動發現和探索意識,不利于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改變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體驗,提高學生獨立性、創造性、主動性。另一方面,根據社會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專業正成為很多高校改革的方法,但是體育教育絕對不僅僅是職業教育,更重要的在于綜合素質整體提升,在于高級人才的培養。因此,作為體育院校來說不能只顧眼前效益,不考慮可持續發展,不能盲目地追求生源數量,為了提高就業率而設置社會熱門專業,而是應該與用人單位產生互動,以市場反饋為參考,積極改變教學方式,調整人才培養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引導學生更具創造性,以教育的多樣性來滿足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培養出既掌握體育領域所需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生,又能適應大范圍內職業需求的人才。
3.充分利用實訓基地。體育教育應努力營造激發學生創造潛力和展示創造才能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運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充分利用實訓基地,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不但為學生提供濃厚的學術氛圍,提高基本體育素質的基礎上,也為學校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實踐經驗。
4.管理體制要健全。目前很多院校的管理軟件建設都比較薄弱,管理體制不健全,沒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化、科學化的管理方法。因此,在常規訓練管理資料的建立與積累、規章制度實施、學生入庫資料完整性、教師業務檔案等方面都沒有系統的數據錄入。尤其是學生的技術檔案、訓練計劃以及訓練后總結等數據不完整,時間記錄不準確,內容太簡單等因素都會影響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分析,阻礙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為了提高體育人才的綜合素質,體育教育應該完善管理體制,及時收集數據、分析數據,以提高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利用現代信息化的手段管理教育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以科學的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5.體育教學考核方法要完善。從可持續的角度出發,體育教學應注重突出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創新競技能力。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體育人才,不僅要關注其體能的增強、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要培養其體育行為、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養成,也要重視培養其競爭與合作意識。因此,作為體育院校,需要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樹立全面發展的課堂教學質量觀,以發展的眼光考察學生的理論學習成績、實地訓練成績。考核體系的完善,既可以督促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激勵學生提高自身體育實踐能力,也可以讓教師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邊教學,邊成長,提升綜合素質。
6.借鑒先進經驗,創新培養體制。目前大部分體育院校都存在著重傳授輕創新的情況。在新經濟形勢下,體育教學必須認識到專才模式的不足,確立了全面發展的通才模式,抓住機遇、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明確培養目標是什么,向著這個方向培養學生,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并且充分利用其綜合優勢,提高人才培養層次,堅持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先導,人才培養從重知識傳授到重技能培養,再到重素質養成和創新能力的開發,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多方面培養社會所需求的各種人才。更要在傳授技能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才能為創新奠定基礎。
7.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體育專業的教師必須是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兼備知識與創造力,熱愛體育事業,有敬業精神,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觀念,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勇于改革,打破陳規,轉變思想,緊密結合社會需求,才能讓學生既學習了理論知識又體會到創造的樂趣。教師應保持良好的教學態度,讓學生充分體會主動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另外,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結語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體育人才不僅要關注其體能的增強、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要培養其體育行為、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養成,也要重視提高學生獨立性、創造性、主動性,使學生既通曉專業知識,又能夠對相關領域有一定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體育事業可持續地輸出高質量、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申建芳,張少興.新經濟形勢下體育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2,(4).
[2] 顏飛衛.新形勢下高校體育人才需求與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5).
[3] 鄧世忠,周莉.新形勢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