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剛
摘 要: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公司并購的根本宗旨就在于優化配置資源,因而具有調節各行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公司并購密切結合了公司收購與合并的兩種方式,在此基礎上充分調節了市場資源。從本質上講,公司并購符合了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因而體現了必要價值。然而不應當忽視的是,現階段的公司并購相關制度并沒有完善,與之相應的法律體系也欠缺完整性。公司并購相關法律的根本目標就是調控公司并購行為,進而為此類行為提供相應的約束。為此,對于公司并購而言,有必要明確現階段的相關法律問題。結合公司并購的現狀,探求完善公司并購的可行對策。
關鍵詞:公司并購;法律問題;具體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5-0196-02
很長時期以來,與公司并購有關的法規及法律都欠缺完善性,這種狀態下也很難體現對于并購行為的必要約束。很多公司在并購的過程中,并沒能體現最大化的自身利益,這種現狀不利于規制公司并購的相關行為。由此可見,有關公司并購的法規及其他法律應當加以完善,通過這種方式來體現公司并購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密切聯系[1]。探究與公司并購有關的法律問題,根本目標就在于構建全方位的股東保護機制,進而突顯公司法對于公司并購的指引與約束。對于公司內部中小型的股東,有必要予以應有的權益保障。
一、公司并購的基本特征以及立法現狀
從公司法角度來講,公司并購應當包含公司收購以及公司兼并,公司并購屬于現階段市場競爭中的常見現象。公司收購與兼并的兩種形式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因而構成了公司并購的法律形式。因而從本質上講,公司并購建立于等價有償與自愿的基礎上,通過公司并購的方式來獲得法人產權。由此可見,公司并購應當屬于公司經營以及資本運行的重要方式。從現階段來看,企業并購可以劃分為資產收購、股權收購與公司合并的幾種類型。關于現階段的公司并購,《公司法》已經設置了明確規定[2]。
近些年來,市場經濟正在迅速獲得進步,新形勢下的公司并購案件總數也在逐步增多。公司并購的根本目標就在于提升經營效益,確保企業具備優良的經濟效益。為了加以規制,現行的公司法有必要進行明確的指引,在此基礎上構建更完善的公司并購法規體系。現行立法關于公司并購的主要缺陷為,公司法設置了籠統且含糊的條款,因此欠缺必要的可操作性。此外,公司并購對于公司內部的中小股東也沒有給予保障,這種現狀導致了立法空白。
早在20世紀末,公司并購的形式就誕生了。在長期發展的前提下,現階段的公司并購體現了多樣的類型。公司法已經明確了公司并購的相關規定,此外與之有關的規定還包含證券法與其他的規章。但是截至目前,公司并購的市場實踐與立法規定并沒有真正達到完善。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現階段有關公司并購的法規仍欠缺可操作性,同時也沒能達到應有的立法層次。由此可見,公司并購的約束性法律及法規還有必要加以完善,通過完善立法的方式來提供公司并購的基本保障。
二、現存的公司并購問題
法律對于公司并購有必要加以約束,這樣做的根本目標就在于保護競爭,對于壟斷進行適當的防控。從立法宗旨的角度來講,企業合并應當具有擴大競爭規模以及提升競爭實力的價值。然而不應當忽視,企業若進行了過度的合并,那么過度的公司合并將會阻礙市場競爭。因此,公司法應當對現階段的公司競爭予以控制和約束,對此通常可以選擇反壟斷法的方式來進行制約[3]。從立法現狀來看,公司并購現存的立法弊病與漏洞包含如下:
首先,公司并購現有的法律并沒有構成體系,缺少統一性與體系性。對于近些年來頻繁發生的公司并購,公司法及其相應法規仍沒有體現必要的權威性,規范層次較低并且欠缺法律效力。從目前來看,對公司并購加以規制和調整的基本法律只有證券法與公司法;而對于其余的地方性法規與有關規章,仍表現為較強的零散性。各項法規之間并沒有構建統一的體系,在某些適用場合甚至會表現出沖突,這種現狀在根源上阻礙了公司并購的市場實踐發展。例如,《證券法》在規定公司并購這方面仍缺乏信息披露的明確規定,因此也遺漏了關于并購資金來源與持股信息等重要信息。因此從股東披露自身信息的角度來看,現行法律缺乏對于關鍵性財務信息的明確披露,不利于股東判斷現階段公司的投資形勢。對于細節性的公司收購行為,公司法也欠缺規定。
其次,由于法規存在漏洞,以至于缺乏必要的指導性,公司并購的監管機構也沒能明確權責。具體的弊病為:并購規范欠缺明確的產權界定,缺乏可操作性,因而無法指引現階段的公司并購行為。與之相應的某些法規已經比較陳舊,然而并沒能及時進行更新,這種現狀不再適應新時期的公司并購。從法律漏洞角度來講,關于基礎性的公司并購操作規程仍沒有加以完善,同時也欠缺與之配套的相應規定,法律空白因此也變得更明顯。具體在進行公司并購的操作時,負責這方面監管的相應部門仍存在很多分歧,這些部門體現為彼此牽制的現狀,企業面對這種現狀將會感到很難適應。由于存在多樣的審批機構,因而也沒有擬定明確的審批流程和指標[4]。
再次,在公司進行并購的過程中,中小型股東經常會遭受利益損害,然而法律卻沒能加以保護。在收購公司的過程中,收購行為往往存在較多的關聯方,這種情況下的關聯方包含了持股公司或者從屬性公司等。然而近些年來,市場中的公司活動變得更加活躍;面對多元化的新形勢,與股權收購有關的關聯方也很可能真正影響到公司收購的最終結果。這種狀態下,中小股東在公司并購過程中也很難獲得全方位的權益保障,缺乏保護的根源就在于沒有擬定明確的收購豁免權。由此可見,未來在立法約束過程中仍需要注重保護中小型股東權益,通過立法保護的措施來避免小股東遭受侵害。
三、探求完善對策
在完善法律約束的實踐中,不僅有必要對其主體加以完善,同時還應當明確與公司并購有關的主體責任。只有從全面的角度入手,那么才能逐步構建更健全的公司并購法律框架,以此來保障相關當事方在公司中的權益。因此從現狀來看,完善公司并購的具體措施應當包含如下:
第一,對于并購主體進行規制。公司并購不能缺少相關的主體,對于涉及到并購行為的各種主體都有必要納入法律框架內部,對其進行全方位的行為約束[5]。具體的措施為:基本法有必要對其進行明確的主體限定,在此前提下公司法也應當予以細化。現階段的公司法及其相關立法都要重視資產收購與公司合并的兩類主體,公司法主要負責對其進行細化。至于股權收購的主體,證券法也需要予以限定。由此可見,關于并購主體的立法完善應當體現于主體資質與主體條件上。應當明確的是,公司并購在本質上應當屬于民法領域的行為,因而參與公司并購的各類主體都有意思自治的基本權利。依照意思自治的根本宗旨,才能對于各類主體的自由意思進行尊重,當事方對于并購方式、公司并購的條件及對象都能自主進行選擇。
第二,對于并購行為進行保護。除了《公司法》以外,其他各項法規都有必要針對公司并購施加保護,尤其保護中小規模的公司股東。例如現階段的《反壟斷法》以及《合同法》,這些法律都需要明確公司并購中的決議制度、董事的忠實義務與注意義務、并購審批與申報的流程、信息披露的流程等。這是因為,如果能對公司并購的各項行為加以明確限定,那么就可以在根源上致力于消除公司并購立法漏洞及缺陷,這樣做有助于構建公司并購的基本框架。公司并購法律的基本特征在于調整并購行為,因而應當構成完整的公司并購立法體系[6]。
第三,建立公司并購的配套機制。公司并購行為構成了公司運作的重要模式,因而對其有必要予以限定和約束,運用法律約束的措施和手段來實現公司并購。現行立法如果要健全公司并購的有關規定,那么不僅應當明確限定主體與行為,同時還有必要設置配套機制。通常情況下,公司并購涉及到資產評估、社會保險與職工再就業等很多細節,因此稅法與社保法等都應當進行明確。為了鼓勵并購行為,法規與政策都有必要增加靈活性,對于公司職工的再就業進行全面保護,同時也要對并購后的公司適當減免稅收。
四、結語
從目前現狀來看,公司并購有關的立法體系并沒有真正達到完善,仍存在顯著的弊病與漏洞。這是由于,對于公司并購加以約束的公司法體系仍缺乏內在統一性,同時也表現出較強的含糊性特征,因而沒有落實全方位的法律約束。為了改進現狀,有必要對于現階段的公司法律加以改進,細化可實施的條款,在此基礎上保障公司并購方面法規的可執行性[7]。截至目前,公司并購領域仍表現出較多法律問題,這種現狀亟待加以改進。未來的實踐中,關于公司并購還需要繼續摸索經驗,從而服務于公司并購有關法律的全面完善。
參考文獻:
[1] 孫立峰.在德國并購企業的融資相關法律問題——以三一重工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有限責任公司為例[J].時代法學,2013,(4):
108-112.
[2] 呂偉建.外資并購中我國上市公司的相關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4,(2):101-108.
[3] 樓園遠,郭俊,陳淑華.外資并購我國上市公司法律問題研究[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2,(2):42-43.
[4] 杜力夫,顧江.試論公司并購中的幾個法律問題[J].當代法學,2012,(3):154-156.
[5] 榮小芳.公司并購若干法律問題的思考——并購與經營者集中的博弈[J].法制與社會,2012,(29):120.
[6] 賴偉.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若干法律問題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2):165.
[7] 宛如磐.我國公司并購法律規制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2,(6):127-129.
[責任編輯 李春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