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丁峰
【摘要】在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之際,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同時也產生了很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因素。同時,在高中如何更好的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迫切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時時刻刻要關注學生的德育教育。作為信息技術教師,也應隨時擔起教育的責任,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教育,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信息品德。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課 網絡道德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122-01
在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之際,人們往往只看到它帶來的快捷方便、資源無限,而忽視了信息技術中某些不利因素給青少年成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在互聯網上傳播暴力、色情內容,散布信息垃圾,惡意侵犯他人隱私,充當“黑客”……這些都是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一個新的課題:如何規范人們的網絡道德?與此同時,高中生不僅是網絡沖浪的重要群體,還有接受教育的重點對象,作為為高中生普及信息技術的主陣地——信息技術課堂應肩負起對他們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重任,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地通過良好的教學情境、有效的教學策略和積極的正面引導,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同時將這種道德行為逐漸內化為一種個人生活和學習的需求,在提升當代高中生的信息素養的同時,提升網絡道德品質。
一、信息技術發展現狀要求我們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網絡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心理健康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據觀察,在課堂上教學網絡瀏覽時,學生們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接觸到一些反動、迷信、色情、暴力、賭博等不良信息,同時,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很多網絡信息中,有不適合中學生設計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如果不加以引導,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其他的文化理念產生親近感、信任感,最后認同、依賴,而對自己的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產生動搖,這些對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學生在課堂上另一種喜愛的內容為游戲和聊天,網上豐富的游戲令他們興奮不已,游戲類型豐富多彩,常常會令學生沉迷于此,失去自控,輕者影響課堂的正常進行,重者逃學進游戲廳;而網上聊天更是成為學生時尚的內容,目前學生的學習壓力日益加重,沉重的升學負擔令他們年輕的心理不堪重負,而很多內容又不便向教師、家長傾述,甚至于同學間也存在許多不便,而網絡給他們提供了空間,他們在這個虛擬的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網上尋求“知已”,沉溺于此,逃避現實遠離周圍伙伴,對網上“知已”信賴無比,言聽計從,往往會使他們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混為一談,形成人格的分裂,長期以往,常常會導致一些不利于健康成長的負面影響。而這些我們不能簡單地加以粗暴的干涉,造成他們的逆反心理,不利于教育引導,也容易將這些學生推向社會上的一些網吧,而更難以控制。
二、我們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
首先,我們可以要在平日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性。
道德主體性就是說學生能主動接受信息道德教育,并表現在自己的行為上。教師如果一味地用灌輸的方式向學生宣講信息道德,讓學生被動的接受,往往效果是不但不好,有時甚至適得其反,而采用合適的方式加以引導,讓學生把教學中的網絡道德的內容消化,并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才是上策。
在這方面一是積極關注時事和學生關注的事件,把它運用到教學中,幫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分析,發現事件中的正反面,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比如:在講到信息對決策起作用和信息的控制作用時,學生舉了網絡謠言的例子,可以以自身為例還讓學生參與討論,得出文明上網的意義,并且在實踐中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學生。
其次,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注重網絡道德的滲透。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也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陣地。信息技術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從表面上看來沒有什么德育內容,其實,只要教師只要認真發掘,還是能從中找出其中的內涵,結合實際,加以引導完全可以對學生進行深刻的道德教育。
1.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注重網絡道德的滲透;
2.營造積極健康的信息科技氛圍,感染和引導學生;
3.在課堂上注重網絡道德法規的傳播;
4.指導學生健康的上網方式方法;
5.引導學生上“健康網”,推薦適合當代中學生瀏覽的優秀網站和論壇;
6.開展主題活動,樹立學生準確的道德標準。
最后,信息技術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讓學生能正確的利用網絡獲得信息以外,教師本人也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這樣在教育教學中才能更好地進行德育工作。
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主動學習專業知識,了解網絡,不斷加強自身的素養, 提高敏銳的信息判斷能力,識別網絡中各種信息的真與假,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使學生避免受到那些不良信息的影響,幫助其健康成長,成為社會建設中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