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斌 鈄菲
不為華麗放棄樸實,構建樸實的信息技術課堂,在樸實中升華教學的生命本質。應做到:一、一節課開始花3到5分鐘簡要回顧上節課的主要內容,明確本節課的具體的學習目標。二、教師要嚴格遵守三講三不講:核心內容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點難點必講;學生已掌握的內容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不講也會的不講。三、每節課不少于15分鐘練習反饋矯正。四、每節課結束前讓學生回顧反思盡量做到當堂清。五、每堂課結束前布置預習內容和具體要求。
近幾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已經走出了以技術教學為目的、“學科本位”的誤區,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變化。但是我們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似乎太華麗了。不僅是教育教學思想過于泛濫和超前,教學手段也變得空前現代化,越來越多的教師忘卻或丟棄了樸實的教學方式。筆者認為,不為華麗放棄樸實,構建樸實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在樸實中升華教學的生命本質。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一節課開始花3到5分鐘簡要回顧上節課的主要內容,明確本節課的具體的學習目標。
《浙江省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規范》第十九條: 課堂引入應遵循簡短、高效原則,要發揮計算機的技術優勢、調動各種感官,以達到吸引學生和質疑問難的目的。教師在講授新知識前,花3到5分鐘復習舊知識,如對舊知識進行扼要總結,或提出與以前學過的知識有關的問題,引出與它們相聯系的新問題,由此導入新課,明確本節課的具體的學習目標。
如在學習啟動“畫圖”程序和認識“畫圖”窗口的各部分名稱的時候,我就是先讓學生演示已經學過的“寫字板”程序的啟動方法,并指名說出“寫字板”窗口的各部分名稱。然后啟發學生:“畫圖”程序的啟動方法與“寫字板”基本相似,你能試著自己啟動嗎?這時候學生會很容易打開畫圖程序的方法,從而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引出要學的新知識,并促使學生達成對知識的遷移。這種導入突出承上啟下的作用,提示學生要運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
二、教師要嚴格遵守三講三不講:核心內容必講,思路方法必講,疑點難點必講;學生已掌握的內容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不講也會的不講。
教師在課堂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古今中外教育家曾有過很多敘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古代孔子);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當代葉圣陶);“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中國韓愈);“愚蠢的教師是教給真理,聰明的教師是教學生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
《浙江省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規范》第二十八條:教師要扮演好合作組織者角色,重視教學對象在學習中的重新分配與再組合,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擇適宜的研究項目進行探究,可以通過同伴互助、小組競賽等形式進行小組合作活動。要深入各組了解學習進程,關注合作的有效性。
在具體課堂教學操作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師話語霸權”的慣性,敢于并善于把課堂、班級“還給”學生。但多維互動不是為了課堂的熱熱鬧鬧,而是以“樸實”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引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為目的。教師隨時進行引導、點撥、強調、提升,以拓寬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三、每節課不少于15分鐘練習反饋矯正。
練習是指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練習操作的機會,針對知識重難點,開展形式多樣、且具有一定層次、深度和廣度的練習活動,適時加以指導,引導學生通過練習達到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具備知識的遷移和靈活運用的能力。在練習中要做到目標 “準”、內容 “精”、形式 “活”、層次 “清”。
《浙江省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規范》第二十四條:上機操作應作為信息技術課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證每節課學生操作時間,加強教師操作巡視指導,提高上機操作規范性和有效性。體現信息技術實踐性特點,要堅持精講多練原則,教學過程要體現動靜結合,保持參與面廣、節奏性強的課堂狀態。
如,在《初識PowerPoint》一課中,教師根據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設計了練習試一試《小操作》,有四項小任務:任務一:啟動“PowerPoint2010”;任務二:在演示文稿編輯窗口中輸入“標題”和“副標題”;任務三:將標題、副標題文字設置成自己喜歡的樣式;任務四:為頁面設置自己喜歡的外觀模版。這些任務的設計在照顧學生全體需要的基礎上又蘊含了深度,其中任務三、四給予了學生更充分自主的選擇權力,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完成作品,獲得成功的體驗,部分學生還會在此基礎上有發展、有創新,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做到了“準”“精”“活”“清”。
反饋矯正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練習的效果,它能產生相當大的激勵作用。在每次單獨練習之后,通過師生反饋讓學生知道自己操作的優缺點,能很好地矯正不正確的操作和鞏固正確的操作。反饋時可指定學生進行自學內容的嘗試演示,其他學生觀察其在演示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并加以思考,然后再讓學生分析、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最后再由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及時的反饋矯正不僅鞏固了學生正確的操作技能,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浙江省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規范》第四十二條,及時分析、講評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同時根據教學目標,及時彌補教學缺陷,調整教學策略。
如《初識文字處理軟件》中的刪除操作,有多種方法,但是學生在實際操作時,常常會出現忘記使用簡潔的方法,或是對刪除的理解不正確,結果把不該刪的刪了等等。針對上述情況,我要求每各組組員輪流操作,其余同學在別人操作時注意觀察,然后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如何避免。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并矯正學生的錯誤操作,最后再指定學生進行鞏固演示練習。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和教師的講解,不僅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也達到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每堂課結束前讓學生回顧反思盡量做到當堂清。
《浙江省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規范》第二十六條:每節課要預留課堂小結時間,結合課堂回顧和技術展望兩項內容,小結內容應包含本課所獲得的知識、所掌握的技能、學生課堂上的表現等。
本學期的開始,每節課結束前讓學生回顧反思盡量做到當堂清。每節課結束前做課堂作業,即下課前做本課時作業,這樣既能復習鞏固本課時的知識點,又能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先做完作業的同學可另外再給拓展練習,不會做的也能及時發現及時輔導。這樣,同學們又圍繞著本課時作業這個任務去回顧反思盡量做到當堂清,興致高漲,效果自然更好。
五、每堂課結束前布置預習內容和具體要求。
課前預習的重要性眾所周知。那么信息技術課需要預習嗎?答案是肯定的。小學信息技術課一直是每周一節課,提高教學質量,每堂課結束前布置預習內容和具體要求就顯得十分必要。
《縉云縣信息技術課教學常規》第9條:確定復習、預習內容。學生對本節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即使是掌握得比較好的也要在課下及時復習,才能鞏固;養成預習的習慣,可以提高課堂聽講的目的性,增加自覺性,有利于培養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
崔巒老師曾說:“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扎實、樸實。”樸實其實是更高層次的“華麗”,它絕不意味著落后。做到華麗很容易,但做到樸實卻很困難。樸實的課堂顯然是對傳統課堂教學中合理有效因素的尊重,也是對新的教學理論的深入領會后的吸收與物化,更是針對目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實際綜合各方面因素提出的旨在解決新矛盾的一種傳統與現實充分融合的教學方式。總之,讓我們守住心靈的寧靜,以樸實的心態對待新課改,不為時尚放棄樸實,追求樸實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