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斐成+席海芳+王臻鑫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目的:調查高職生的厭學現狀、表現與原因,探討課程改革對厭學的影響程度。方法:問卷調查。結果:在厭學原因調查中,課堂教學效果差位居第一。結論:高職生厭學比例高,厭學具有普遍性,玩手機是厭學的主要表現,傳統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差是導致厭學的主要外因之一,通過實施課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生;厭學;課改
【基金項目】本課題為2012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學改革項目青年立項課題(湘教通〔2013〕65號),項目編號ZJC2012004。
學生厭學問題是當前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通過對高職生的厭學現狀、表現和原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高職生厭學比例高,厭學具有普遍性,課堂教學效果差是導致厭學的主要外因之一。通過實施課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研究對象
選擇2012級高職生358人作為研究對象,共計6個班,即護理1、2班,臨床醫學1、2班,口腔技術1、2班,并隨機分為實驗班與對照班,對比兩組學生年齡、學習成績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一)問卷調查及訪談
本研究設計了《高職生學習情況調查問卷》,問卷分學生問卷與教師問卷,每套問卷10個選擇題,內容包括厭學現狀、厭學表現與厭學原因三個方面。對16名相關任課教師和358名高職生進行問卷調查及個別訪談。
(二)針對厭學的主要外因,提出改革的對策與方法
本研究調查顯示,傳統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差是導致厭學的主要外因之一。根據高職生的特點,實施了“以學生為中心”“理實一體化”和“教學做合一”三項教學模式改革,并以《英語》《護理基本技術》《固定義齒工藝處理》三門課程為試點,觀察其改革的效果。
(三)改革效果評價
1.學生問卷評價
設計課堂教學改革滿意度調查問卷,對實驗班學生就本課程的教學改革效果,設置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2.教師問卷及訪談評價
設計教師問卷調查及個別訪談,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上課情況進行比較,設置明顯好轉、好轉、沒有好轉3個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3.理論測試與操作考試評價
課程結束后,用同樣的試題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進行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并統計成績進行統計學處理。整個過程做到統一試題,統一評分,統一監考,統一閱卷。
三、結果
(一)高職生厭學現狀與表現調查結果
本次共發放學生問卷358份,教師問卷16份,全部回收,調查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學生自認為有厭學者176人,占49.2%,經常有厭學者110人,占30.7%, 中度以上厭學者247人,占69%,厭學時玩手機者217人,占厭學表現的60.6%,教師認為高職生厭學很普遍者12人,占75%。這充分說明了目前高職生厭學的比例相當高,而且具有普遍性,厭學的主要表現是玩手機,這已經成為高職生學習活動中非常突出與普遍的問題。
(二)高職生厭學原因調查結果
高職生厭學原因調查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引起厭學的內因主要集中在學不進和沒有興趣上,兩項合計占74.4%;引起厭學的外因調查中課堂教學效果差位居第一,這充分說明了課堂教學效果差是引起厭學的主要外因之一。
(三)學生問卷評價結果
對實驗班學生發放改革效果滿意度調查問卷170份,回收159份。統計結果顯示,非常滿意者68人,占42.8%,滿意者61人,占38.4%,滿意率為81.2%。
(四)教師問卷及訪談評價結果
對進行課改的三位教師發放問卷及訪談。結果顯示,實驗班比對照班學生的上課情況明顯好轉者3人,好轉率100%。
(五)理論測試與操作考試成績統計結果
理論測試與操作考試成績統計結果見表3。
四、討論
(一)專業課程改革(以護理與口腔技術專業課改革為例)
1.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技能操作能力
針對目前高職生厭學原因的調查結果,在《護理基本技術》《固定義齒工藝處理》兩門專業課程教學中實施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試驗。改革的思路遵循教育部現代教育技術師資培訓基地主任戴士弘提出的課改原則:①將理論與實踐內容進行一體化設計,而不是以前的相互分離;②課程的內容以職業活動和工作過程為導向,而不是以前的以知識邏輯為導向;③課程的目標是突出能力目標,而不是過去的突出知識目標;④能力訓練過程進行了精心設計,而不是過去的隨意做件事。以《護理基本技術》課程為例,該課程共計160學時,改革前理論80學時,實踐80學時,改革后理論40學時,理實一體化課120學時,占總計劃75%,理實一體化課共設計了40個項目,每個項目整合了相關理論知識和操作項目。改革后更加注重技能培養,學生厭學情況明顯好轉。通過對任課教師問卷及訪談調查,結果一致認為,實驗班學生的上課表現明顯好于對照班。由表3可知,實驗班學生的理論與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班。
2.實施 “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改革,更好地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是邊做邊學[1],做中學,學中做,而不是過去的先學后做或先做后學,第一種方法是課程從工作任務入手,以工作任務為主線,先進行工作任務的布置,然后帶領學生進行操作,最后落實到知識的高水平總結和系統化,這種方法稱為“做-學型”[2];第二種方法是課程從工作任務開始,邊做邊學,經過做與學多次反復轉換,學生訓練了能力,學會了知識。課程的最后階級,學生動手再次實踐,完成一個新的工作任務,同時可以驗證前面學習的知識和理論,這種方法稱為“做-做型”[3],這種改革在《護理基本技術》《固定義齒工藝處理》兩門專業課中比較成功。以《護理基本技術》課程為例,該課程共計160學時、56項技能操作,改革前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示教,學生模擬做,學生缺乏臨床護理能力;通過“做-學型”與“做-做型”改革,以病例形式將護理問題、工作任務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去思考,想辦法,更好地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生對“理實一體化”“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改革非常滿意的有68人,占42.8%,滿意的有61人,占38.4%,滿意率為81.2%。
(二)基礎課程改革(以《英語》課程改革為例)
《英語》是各類高職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學生的厭學現象最為突出。通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更好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改革后對教師與學生的活動進行了具體規劃,把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具體落實到課堂中,教師每次課前設計任務單,要求學生自學完成任務;課中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動腦、動手、動嘴的機會;課后布置作業,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提供更多更好的平臺;同時,對考試考核的方法進行配套改革,徹底改變了一次考試定終生的局面。通過實施以上改革措施,更好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對糾正厭學現象有明顯的效果。
(三)存在問題
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改革,增加了學生在實訓室的上課時間。因此,對于實訓室必須做出配套設施改革,如增加多媒體教學系統等教學與實驗設備。本次教改中,由于實訓室的條件限制,導致課件無法展示等,從而影響了教改的效果;此外,在進行《英語》課程教改時,“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效果比較好,但英語如何與專業緊密聯系,進行“理實一體化”設計,本研究還未能涉及,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戴士弘.模式的超越[J].教育與職業,2012(07):86.
[2]戴士弘.論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上)[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6(06):1-5.
[3]戴士弘.論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下)[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7(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