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洪娟
摘要:自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學者們開始用各種觀點對之加以解說,反而混淆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邏輯和理論。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的現狀,認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對深入貫徹落實這一改革意義重大。
關鍵詞:遼寧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狀分析
從“一帶一路”到“三期疊加”,從“新常態”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一個不斷探索、提升認知的過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在正確認識經濟形勢之后所選擇的經濟治理政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是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2015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6年及以后一個時期內,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力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經濟。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現狀,分析經濟結構,增強供給規模,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極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內
國內很大一部分學者試圖從經濟增長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等多個方面為側供給改革提供理論依據。最早提出“供給側”理論的是學者張五常——鼓勵內供遠勝鼓勵內需。《新供給主義宣言》提出“淡化總需求管理,從供給側推動改革”的宏觀政策主張。在“供給側”改革中推行交易成本的理論認為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的成本,可以幫助企業降低杠桿率,減輕負擔,同時還能提升資金的供給效率。產權保護和金融法律的建設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場政策環境的基本保障。“供給側”改革依托經濟增長理論,其核心是通過技術創新而不再依靠勞動和資本的大規模、高強度的投入,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2.國外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強調勞動和資本等“供給側”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認為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保持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關鍵作用,而政府只能發揮“守夜人”的作用。薩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提出著名的“薩伊定律”(SaysLaw),認為供給自動創造出等量的需求,各國的經濟政策更關注供給側的生產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部分發達國家為了擺脫經濟發展緩慢的現狀,采用了“新供給政策”。如美國的減稅一縮減政府開支,緊縮貨幣供給;英國的結構性改革;日本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德國的技術創新等等。
雖然國內外學者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很多見地,但是,關于遼寧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及對策問題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結合遼寧省工業現狀,“供給側”其實包含了三個層面:一是產業層面的供給,二是要素層面的供給,三是制度層面的供給。
二、產業層面的供給問題分析
供給側的改革最終還是要回歸于產業、產品。以文化產業為例:隨著經濟的快速上漲,市民的“錢袋子”漸漸鼓起來,人們也越來越追求精神文化。但是目前文化產業的供給能力、供給水平尚不能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除了文化產品產能過剩之外,文化產業還存在著產品有效供給不足,供給與消費不是十分匹配的問題。以影視為例,2016年雖也有《捉妖記》、《尋龍訣》等票房(收視)、口碑雙豐收的文化精品,但總體而言,真正滿足人們高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太少,作品重數量不重質量。其實不僅在供給水平上可以有較大提升,文化產業在供給的數量和質量上也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文化部發布的《中國文化消費指數》顯示,我省排名第十,存在著巨大的消費缺口。在側供給結構性改革之際,文化產業需要借這一新機遇突破定式,實現轉型升級,實現供給與需求在數量、質量上的均衡。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平臺層出不窮,在它們的作用下,文化產業整合已初具規模。但縱觀我省的文化產業,總體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格局,產業鏈上端企業大而不強,能持續輸出優秀作品的企業十分少見;制造遠多于創造,部分地方的文化產業由于缺少優秀作品的輸出,只能發展在中下游,這對于文化產業與地方經濟的共同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產業整合刻不容緩。
三、要素層面的供給問題分析
供給側改革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講,供給改善主要包括改善要素(勞動、資本以及土地)配置及增加要素投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并激發長期的增長潛力。從供給角度來看,我省供給方面的問題并不是要素的數量不夠,也不是勞動力不足或者資本不夠,而是質量不足,即要素沒有實現高配置,致使全要素生產率在過去幾年內沒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主要原因是從2008年以來的投資沒有有效地進行供給,相當大的一部分集中于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鏈,由此造成了產能過剩的局面。也許某些地方融資平臺可能是有經濟效率的,但由于是公共品性質,所以無法體現出來。
四、制度層面的供給與需求關系問題分析
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例(新農合),它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農合的展開使農村居民成為需方,政府成為供方。
近年來,農村居民醫療需求逐年上升。2003年-2008年,2周住院率年平均增長率14.8%;農村同期醫療費用支出年平均增長率16.1%,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只有12.1%。但是供給的增加程度卻很緩慢,2003-2007年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數年平均增長2.8%,每千農業人口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數年平均增長2.0%。
從以上數據中不難看出,我國人均醫療供給相對需求增長緩慢,引起了醫療服務價格的上漲。此外,病人盲目向大醫院集中,造成基層醫療機構的衛生資源閑置、浪費,醫療衛生資源利用率低。
工業被認為是遼寧的立省之本,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當前,遼寧正值加快制造強省建設的關鍵時期,工業經濟發展面臨著一定的挑戰。打破制造業發展的瓶頸,不斷優化工業供給結構,實現工業供給與需求的協同發展,為全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