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
摘要:語文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觸最密切的學科。語文能力是在語文生活和語文實踐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語文學習應該“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狹小的天地,投入到“大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中,從而讓學生盡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學習、享受生命的成長,獲得其未來生活所必需的語文素養。首先,激發熱愛語文的興趣;接著,培養樂學的習慣;再接著,創設開放的語文課堂;然后,注重語文學科的遷移;最后,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
關鍵詞:語文課堂;興趣;習慣
語文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觸最密切的學科。把語文學習僅局限在課本、課堂之中,那是蒼白、僵死、沒有生命力的。課本和課堂之外存在著豐富多彩、鮮活生動、富有強大生命力的語文生活。語文學習應該“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狹小的天地,投入到“大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中,從而讓學生盡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學習、享受生命的成長,獲得其未來生活所必需的語文素養。
一、激發熱愛語文的興趣
(1)開學第一周,我讓每位學生通覽教材,從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課文進行精讀。每次上語文課,孩子們都爭著向我推薦他們想學的課文。看他們學習的情緒那樣高昂,學得那樣投入,我也常常沉浸在激動與幸福之中。正如《論語》中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2)我經常與學生共同編制課外教材。首先讓學生收集自己喜歡的格言、成語、名言等,到報刊網絡里找優美的句子,從中外寓言、童話、詩歌中選出美文,裝訂成冊。然后自己制定背誦計劃,每天背上一句、一條或一篇。最后把自編的教材與全班同學交流,實現資源共享。這些人生格言,如同空氣一樣滋養學生,如同陽光一樣照耀孩子的心靈,讓每個學生的血液和骨髓里都充滿著先哲們的生命哲學和人生理想。
(3)我還引導學生通過收集資料,重組信息,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補充。如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后,學生遠遠沒有滿足對課文的熟讀和背誦,他們想了解更多有關鄧小平爺爺的事跡。于是,鼓勵他們觀看有關鄧小平爺爺的影片,閱讀鄧小平爺爺逝世后人們對他哀悼的新聞報道,讓爺爺奶奶講一些關于鄧小平爺爺的故事,到書店買一些介紹鄧小平爺爺的書,最后把自己喜歡的內容“粘貼”到教材上。這時,學生才有一種滿足感。他們對鄧小平爺爺的認識也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真正體會到了人民對這一偉人深深的懷念之情。
二、培養樂學的習慣
如今的學生聰明、好勝、好奇、好問,酷愛刨根問底。這就為習慣的培養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礎。而那種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學習,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如何培養學生樂學語文的習慣,現談點平時做法:
既要了解他們的共性,又要了解其個性差異,還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挖掘其內在興趣。培養樂學的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語文教學中,我常采用“揭示課題引趣法”“剖析課文引趣法”“結課引題法”等,培養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我還善于創設情境,創設機會,讓兒童體驗成功學習的甜頭,像接受禮物那樣接受新知識。
三、創設開放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就向我們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能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同時也提出了要求:“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新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活動、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如:在《有趣的動植物》作文教學中,我帶著學生到那泡桐樹下,讓學生在秋風中感受秋天的氣息。這時一陣風起,落葉紛紛揚揚?!鞍。√懒恕!辈簧賹W生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我也很高興,便提議讓學生選其中的落葉做成圖畫。他們三三兩兩地去找,去挑、去談論、去比較……回到教室,我拿起一片葉子讓學生談。開始時,孩子們只看到極表面的東西:一片黃樹葉,沾有灰塵……“這是大家看到的,想到的呢?”我問道。“春天到了,葉子變黃了,開始落下來,沙沙沙?!绷_鑫同學說。我點點頭,繼續問:“有更吸引的想法嗎?”葉佳敏同學說:“黃葉子很傷心,他的很多兄弟姐妹都變黃了,飄落到地面,被人掃去倒進了垃圾堆。他自己在樹上掙扎了兩天,最后也不得不離開大樹。”正當他們興致勃勃地說的時候,我又問:“葉子還可以做什么呢?”孩子們又像是開閘的洪水,滔滔不絕。我讓他們分組說、做。這時我適時機請他們以《有趣的植物》為題,寫一篇作文。學生交上來的作文妙趣橫生。寫出了自己的觀察、認識,以及用樹葉制作畫的快樂。
四、注重語文學科的遷移
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學科間的綜合問題,而語文學科有其自身的優勢和責任,理應實現與其他學科的主動綜合,使各科教學與語文學習建立緊密的聯系,從而實現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使其更具創造性和發展性。如:在教學《媽媽的賬單》結尾時,以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結束課文,升華主題。又如在教學《日月潭》這課時,課后我讓學生動手畫畫自己的家鄉。而在教學作文時,引導學生可以從多方面寫作文,我建議學生寫寫數學作文,數學作文該怎樣寫呢?有的認為可以寫寫某道題的巧妙解法;有的愿意向別人介紹自己學數學的經驗;還有的想寫一寫自己的數學發現……,從此,學生習作中出現了不少關于數學方面的東西。
五、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
課堂上要還給孩子一片廣闊的天地,以他們為主體,教師輔之以導,才能讓孩子學到更多知識。如教學《小白兔和小灰兔》時,我利用兒童天生喜愛色彩鮮艷、生動有趣事物的特點,抓住兒童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兒童的積極性。教學導入時,我向孩子們展現了一段動物動畫,孩子們在動畫中發現:小白兔有吃不完的白菜,小灰兔卻沒有白菜吃?這是為什么呢?他們主動到課文中去找答案。為了尋找灰兔沒有白菜吃的原因,請孩子們自己小聲讀。為了體會小白兔、小灰兔不同做法,分組賽讀,最后匯報齊讀??鬃又鲝垺皩W而思”,就是一邊讀一邊想,每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多形式的讀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工具,使其積極主動地去思索。我為他們提供了講一講、演一演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們去說去演。孩子們更加活躍了,扮演起小動物來有模有樣,展現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還有的孩子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講得更完整、有趣。孩子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鞏固了基礎知識,更展現了自己的才能。
《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痹谌嫣岣邔W生的語文素養的同時,要尊重孩子,在教學中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