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學生通過課本知識的學習,在實踐生活中加以應用,養成數學思維,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問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教師、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分析,探究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素養;培養
數學核心素養一般是指學生能把所學知識進行轉換,從數學角度,通過縝密的邏輯思維,科學的判斷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是教師教學中的一項基本任務,數學作為一門重要學科,是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呢?下面筆者結合長期的教學實踐,談談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方法。
一、關注學生知識的構建,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灌輸式”教學法只注重結果和公示定律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受到很大的束縛,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要結果,不要過程。”或者“在知識的形成(應用)過程中學習知識?!痹趯嵺`中,筆者認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就是在過程上下功夫,讓學生通過探究達到知識的構建。例如:在學習“乘法意義”的運用時,教師出示了一道加法題:8+8+8+5+8=?有的學生是一個一個的加,而有的學生使用了運用簡便方法計算的方法。
其中一個同學的計算方法是:8x4+5的方法,另外一個同學則使用了另外一種簡便運算,提出了8x5-3的方法來解答。這個學生的思維有創新,運用自己想出來的辦法來解決,在他的運算過程中,他“看見了”一個實際并不存在的8,他假設了在5的位置上是一個5,這樣就假設為8x5。接著他的思維又參與了論證:8-3是題目中實際存在的5。這位同學發現了別的同學不能用的方法,是創造性思維的體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培育學生的思維,積極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關注教學模式的創新,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為我們生活而服務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運用所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起來,運用數學的角度去理解和解答生活中的問題,學以致用,同時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習慣。例如我們在學習了“長度”這一單位時,可以測量桌子的長度,教學樓的高度,在學習了“連加、連減”的運算以后,讓學生調查一下父母的年齡,計算出父母穎多少歲。這種練習讓學生學以致用,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處理數學問題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如果與生活實際相脫離,教學內容就會顯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數學教學課堂中盡可能縮短課堂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切實感受到學生就生活環境中學習,讓他們覺得數學學科并不抽象難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關注教師的分層教學行為,促進全體學生的素養提高
任何一個學生,他的智力和學習狀態都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生邁大步,后進生不落伍,這樣學生才能有積極性。要對每一位學生負責,在對大多數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使所有學生都達到基本要求”并且盡可能地提高。當前,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數學教學中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進行有機結合,立足于學生主體,實施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有針對地進行教學,根據不同基礎的學生情況,讓學生學有所得,盡最大努力,讓學生數學素質都能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從而實現“差生”轉化、中等生優化、優生深化發展的目標,這就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意識增強了,他們會自覺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處理各種現實問題,也會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與數學無關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一旦學生達到這一層次,我們就可欣慰地說,“我們培養的目標達到了”。我們通常所講的“要給學生授之以‘漁而不是只授之以‘魚”就是這個道理。
四、關注評價模式的改變,檢查核心素養的落實
學校對教師工作、學生成績的評價,通常運用考試的方式來檢測,教師在選擇合適的試卷測試時,要遵循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規定,反映出學科知識對學生技能的要求,題目中體現出對學生素養的考察??疾斓闹R點要做到知識的交匯,可以在章節內的知識點之間交匯,同時也可在學科內的知識點之間進行交匯,力求做到試題的科學性。教師在課前準備教學設計時,除了知識的傳授外,還要注重學生數學素養這個大方向,不僅關注學生的成績,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中,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
總之,中小學生的思維模式,易于培養與鍛煉。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科目,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適應社會的發展,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