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會“呼吸”的城市
—— 貴安新區海綿城市建設觀察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邱 勝

貴安新區作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已經在海綿城市建設上初具規模,漸顯成效。圖為月亮湖濕地公園雨水收集系統。(貴安新區新聞中心供圖)
仲春時節,汽車沿貴安黔中大道一路疾馳,大道邊坡的晚櫻、桂花樹、紅葉李相映成景、綠意盎然,公路低勢一側,每隔六米就有一個開口,開口后面是一片下凹式綠化地。
“這些綠化帶不光美化道路,還能涵養水源,下雨時,蓄積在道路上的雨水經開口流至綠化地,由綠化帶過濾至雨水管道進行排放。”貴安新區規劃建設局海綿辦工作人員楊清說,“這種模式既凈化雨水,又延緩排放時間,讓路面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這種“慢排緩釋”模式只是貴安加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真實寫照。2015年4月,貴安新區成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憑借青山環繞、綠地交融的“萬水千山”生態優勢,先行先試,探索出“海綿城市”建設的貴安樣本。
“馬路成‘河道’,汽車變‘小船’。”這是人們對傳統城市“逢雨必澇、雨后即旱”的戲謔。對貴安新區而言,地勢地洼、內澇風險突出。同時,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又造成資源性與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
“逢雨看海”、雙重性缺水的愁城困局如何破解?
貴安享有“山水之都、田園之城”的美譽,自然山水特色為海綿城市構建提供了天然支撐。
守著山水田園,貴安“就地取材”,以生態保護為核心,將海綿城市理念貫穿城市整個規劃,在城市尺度上構建集“山水林田湖”為一體的“生命共同體”,打造“顯山、露水、透綠”的山水型海綿城市。
貴安新區規劃建設局局長周鑫楊說,“貴安新區這塊天然的‘海綿體’不僅能自然涵養水源,還能增加城市‘綠色空間’,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先行。貴安新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幅海綿城市的美麗圖景正徐徐展開:
在空間布局上,貴安順應地形,將5個生態保護區、8個綠色廊帶及94個各類公園打造成互相連通的海綿示范帶,最終實現八廊通聯、山城相嵌、景觀通貫的整體布局;
在生態理念上,貴安堅持留足生態空間和水域用地,實現城市與自然的共生;
在水源治理上,貴安通過區域點源、面源污染控制,降低對下游水環境的影響,構建良好水生態系統;
在水源利用上,貴安收集積存的雨水用于城市水景觀塑造和美化,充分利用良好的水空間改善整體人居環境,為貴安注入更多自然活力。
“我們的最終愿景是,在貴安新區自然生態‘大海綿’上建立若干‘小海綿’,如綠色廊道、濕地公園、下凹式綠地等綠色設施;在綠色設施基礎上增添灰色設施,如污水處理廠、排水管渠、透水道路,這些城市海綿系統相互配合,最終實現雨水的‘滲、滯、蓄、凈、用、排’。”貴安新區規劃建設局副局長舒永勝說。
藍圖繪就,貴安逐夢前行。
隨著“海綿城市”主骨架漸次拉開,貴安生態海綿示范帶雛形初顯。海綿示范帶北連天河潭大道,西起滬昆高鐵,東至東縱線,南近馬場科技城,面積約19.1平方公里。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海綿城市正悄然崛起。
污水管廊互通實現雨污分流,成就貴安河清禾綠;
月亮湖、星月湖、車田河等城市濕地公園應運而生,為貴安新區增添了一筆綠色神韻;
創新型“慢滲透”逐步取代傳統式“快排水”,驅除了“城市看海”的現代化疫病;
建成生態砂西南產業總部基地、生態砂基雨水生態收集利用系統,獨創硅砂透水磚等海綿城市建設的“貴安制造”。
走進月亮湖濕地公園,環湖路面在一場大雨過后難覓積水,中心廣場上的孔隙透水磚干凈整潔,廣場外側,一塊塊開闊下凹式綠地草排列整齊,往外是水清依依的月亮湖。
2015年8月,月亮湖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海綿體改造,在公園附近公路鋪上柔軟透水性瀝青,把環湖路和中心廣場全部鋪設成孔隙透水磚,還建下凹式綠地、生態植草溝、卵石滲透井等滲水設施,實現自然降雨的有效調節和地下水的有效補給。
在月亮湖畔,蘆葦、狐尾藻等凈化能力強的水生植物沿湖而生,這些植物自帶的水體凈化功能使得匯入月亮湖的水質得到進一步凈化。
月亮湖公園只是貴安新區“十河百湖千塘”工程的一部分,未來,貴安新區境內109條河流、5座水庫、131個湖、515個塘將被陸續改造成生態海綿公園。
海綿城市建設既要重“面子”,又要重“里子”。
為此,貴安新區緣路而謀,在京安大道、玉衡路、歆民路、寅貢路、高鐵站建成5個綜合管廊,管廊總長14.95公里,與大學城、生態新城、馬場科技新城構成“五橫三縱”、東西暢達、南北貫通的綜合管廊大格局。
在貴安新區中心大道地下,長達兩公里的再生水、雨水、污水、垃圾真空收集管在地下綜合管廊整齊放置,是城市“里子工程”的核心部分。“貴安新區所有污水都要經過綜合管廊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至Ⅲ類標準排放。”舒永勝說。
目前,貴安新區已建成高峰、湖潮、龍山、馬場、南部5個污水處理廠,可承載約66萬人口的污水排放。
搭乘大數據產業發展快車,貴安新區打造出“互聯網+海綿城市”智慧監控系統,數字化管控提升了海綿城市運營效率。
在貴安新區中英生態園的海綿城市數據監控中心屏幕上,一面顯示著貴安新區2016年降雨量數據,一面顯示同年貴安新區管網節點排口流量數據。“這兩個數據是衡量海綿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最重要的指標。”北京清控人居環境研究院研究員周麗霞說。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是通過海綿城市系統吸收、滲透、積蓄的雨水量占總降雨量的比值,也就是雨水消納率,低于80%視為不達標。
截至目前,海綿城市數據監控系統已完成貴安新區5067條水系,8946個排口流量、液位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高達95%。
貴安數據監控中心還能實現對雨水資源利用率、城市熱島效應、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管網漏損等17項指標的管控,最終實現貴安新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80%,年水體懸浮總量去除率為50%,雨水資源化利用率為18%,內澇防治標準為30年一遇,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
“沒有評估機制,這些硬性指標難完成。”舒永勝說,“海綿城市建設必須建立起評估機制,這樣做,一方面能保證工程質量,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為加速推進海綿城市穩健發展,貴安新區搭建信息化管控平臺應用系統。
在管控平臺上,城市規劃部門根據規劃說明書及規劃圖紙建立數據庫與項目庫,對防洪排澇系統,雨水管網系統,低影響開發水質控制系統進行全過程的監控管制。
系統不僅能實時監控海綿建設進度和質量,還能實現海綿建設季度自評,形成績效考核評估,考核指標包括防洪排澇水安全、水質保障以及雨污水資源化利用三大模塊。
“工作人員將信息管理平臺應用系統安裝到自己手機上,實時上傳海綿系統維護進度,匯報各項監控指標,這樣做,既提高工作人員責任心,確保維護速度和質量,又保障海綿城市各項指標的準確監控。”楊清說。
打開管理平臺應用系統APP,項目編號、維護日期、維護內容、維護照片從上而下有序排列,工作人員將這些內容上傳至信息化平臺,作為季度績效考核指標。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