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30周年:走在商業銀行改革轉型前列
文趙 軒
人生三十而立,一家金融機構如何面對自己的30歲?
3月17日,招商銀行第8次榮膺“中國最佳零售銀行”,第13次榮獲“中國最佳股份制零售銀行”國際大獎,在獲獎的中國區銀行中規格最高、數量最多。
創行之初,招商銀行便“以促進中國民族經濟發展和探索中國金融改革道路為己任”,不僅與國內銀行業一同起步、發展和改革,更以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靈活的市場機制,實現三十年前招行創始人袁庚“為中國貢獻一家真正的商業銀行”的豪言壯語。
如今,招商銀行作為中國商業銀行市場化轉型與創新的標桿,大膽走出了銀行業的“先手棋”,努力推進“輕型銀行”“一體兩翼”戰略轉型,展示出推動轉型的定力與智慧。
“一系列發展歷程表明,招商銀行是一家有理想情懷的銀行。”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認為,盡管當下社會,商業機會主義依然存在,但招商銀行仍將堅持理想、不忘初心、獨善其身、行穩致遠。“我們立志要打造一個差異化發展的招商銀行,其中價值觀的差異,才是根本的差異。”
“銀行改革的第一步,是設立獨立的中央銀行和工農中建四家專業銀行,分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把財政鋪底資金改成撥改貸,把統存統放改成吸收存款、發放貸款。”一位銀行業資深人士介紹,四大專業銀行從1979到1984年相繼成立,但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則起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一批中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相繼成立,我國推行的漸進式經濟金融體制市場化改革,主導著國內商業銀行體系的形成、興起和競爭格局的變化。
中國現有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大多數天生帶有國家或地方財政背景的銀行不同,1987年成立于深圳蛇口的招商銀行,是國內第一家完全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上世紀80年代末是中國金融改革的起步階段,開始于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對國家財政控制下的單一銀行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了我國的商業銀行體系。
招商銀行的基因承自改革開放初期的蛇口工業區。1986年,時任國務委員兼央行行長的陳慕華到深圳考察,時任香港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袁庚提議允許在招商局蛇口工業區財務公司的基礎上創建一家商業銀行,為中國貢獻一家真正的商業銀行。陳慕華當場基本同意:研究后批籌同意設立招商銀行。
與招商銀行同年成立的,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此前的1984年,萬科成立;后一年,中國平安成立。這些在深圳成立的公司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在各自領域里,以靈活的市場機制和創新意識,憑借國有或非國有制的股份制企業的身份,迅速贏得一席之地。
有招商銀行高管認為,招行成功的因素,一是30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這也是30年的中國經濟金融變革和科技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二是位于深圳,無論是銀行界的招商銀行,還是上述幾家企業,都是扎根深圳這塊熱土成長起來的。
招商銀行成立之初的口號是“以促進中國民族經濟發展和探索中國金融改革道路為己任”。這是因為蛇口工業區是“因”,在創辦蛇口工業區的過程之中看到了中國金融改革的滯后,招行是“果”。后來招商銀行的發展歷程也印證了這句口號,始終不忘初心,一直走在商業銀行改革轉型的前面。
2012年10月,時任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去了一趟美國,主要目的是與蘋果公司合作,推進手機支付。為了解和接洽蘋果公司,他先去拜訪了一家為iPhone做設計的小公司——青蛙設計公司。盡管最后沒能與蘋果公司達成合作,但經過洽談后,蘋果公司CFO彼得?奧本海默(PeterOppenheimer)向馬蔚華承諾,蘋果在中國的首選合作對象是招商銀行。
四年后,蘋果ApplePay發布。此時,“支付脫媒”尚未成氣候,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尚未對銀行“支付”這一基礎業務形成沖擊,但招商銀行已經看到了互聯網帶給銀行業的沖擊。馬蔚華在《感悟華爾街》中寫到:“所謂戰略,就是比別人早看三五年,積極適應經營環境變化,比別人‘早一點、快一點、好一點’。”
經過探索,招商銀行發現在營業網點上無法與大行競爭,從而選擇了科技立行的道路。因此,早在1993年,招商銀行就建立了全行統一的信息系統。
后續,隨著覆蓋全行所有網點和設施的全國性網絡的建成,招商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儲蓄柜面全國通存通兌,銀行卡的ATM機、POS機全國聯網,資金匯劃零在途……電子網絡化水平在國內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成為核心競爭優勢之一。
招商銀行的電子化發展策略是在全行電子信息化建設中實施“四統一”原則,即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需求和統一系統,以構筑全行統一和全行聯網的電子化業務處理平臺。這為“一卡通”“一網通”等劃時代的金融產品奠定了基礎。
“從后臺來說,原來一個存折就是一個賬戶,一卡通把原來的賬戶管理制度徹底改變為客戶管理制度,按客戶號進行管理,這是銀行結算史上一項根本的制度性變革。每個人雖然還有賬戶,但銀行的管理不是按照賬戶,而是按照客戶來進行管理的。”一位招商銀行高管說。
這些金融服務現在已是銀行的標配。但在當時,各家銀行一般在各省均有自己獨立的系統,彼此不互通,也就難以做到通存通兌。要實現通存通兌,需要對整個系統進行改造,耗費數年改造核心系統。“招行把握住了兩個‘痛點’,一是老百姓存折、存單太不方便,二是科技發展方向一定是統一的。”該高管表示。
支付之戰后,隨著互聯網化的深入推進,“場景”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爭奪焦點。2016年末,招行推出“招商銀行APP5.0”和摩羯智投系統,分別對應銀行面臨的兩大轉型挑戰——互聯網化、智能化,并提出金融垂直自場景概念,從銀行角度向金融體系橫向擴張。
2003年至2010年的四大行股改上市,被認為是中國大型國有銀行業和國際先進銀行“形似”的歷史性一步,這也是走向“神似”的關鍵起點。
亞洲金融危機后,離岸金融業務受到巨大沖擊。隨著業務發展,到2001年左右,籌劃上市并在資本市場融資就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2001年是“銀行上市年”,在招商銀行籌備上市過程中,交通銀行、華夏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光大銀行和福建興業銀行也都向證監會提交了上市申請,希望通過上市加快發展。此時的資本市場上,只有深圳發展銀行、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上市。
對商業銀行來說,上市既可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又可以提高內部管理水平與國際接軌。2000年4月,招行與中金公司簽訂上市輔導協議,成為從審批制過渡到核準制后第一家進行上市輔導的銀行。
招商銀行的上市過程也是脫胎換骨的內部改造過程,解決了眾多歷史遺留問題。事后統計,招商銀行的上市過程光是回答證監會問題就超過300個,主承銷商中金公司對招行的盡職調查歷時10個月,收集的資料堆了幾十米高,調查報告厚達3000多頁。在上市推介的過程中,馬蔚華多次提到:招商銀行是國內首家與國際慣例完全接軌的銀行,它的上市準備和審核是迄今為止最嚴格的。
2006年9月,招商銀行成功在香港H股掛牌上市,創造了10多個第一的記錄:第一家沒有依靠國家注資和剝離不良資產,以自身高素質全面達到國際上市標準而實現境外上市的國內銀行;第一家在股權分置改革后以“A+H”形式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也是第一家上海交易所掛牌企業到港上市,開創了從A到H的新模式……
(作者單位:招商銀行貴陽分行 責任編輯/哈文麗)

2010年7月29日,招商銀行貴州一級分行——招商銀行貴陽分行設立,目前已在貴陽、遵義、六盤水設立網點19家。(招商銀行貴陽分行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