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 鑫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210000)
南京社區音樂與傳統音樂文化共建的途徑與策略研究
侍 鑫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210000)
“社區”作為當代社會的一種新型組織形態,是音樂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重點區域。本項目以南京社區音樂文化為對象,對傳統音樂文化在其中的現狀進行調查,并提出“社區音樂”與“傳統音樂”文化共建的可行性策略。
社區音樂;傳統音樂;共建;策略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提升國家軟實力建設,保護我國傳統文化。在政策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傳統文化需要保護。本文通過調察南京地方社區文化,分析社區音樂在傳承、傳播傳統音樂文化上的方式,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策略。
筆者對南京各區具有代表性的社區進行了調查,主要目的是了解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發展現狀。
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得知,南京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種類多樣,廣場舞和合唱最為常見。這類活動由群眾自發組織,參與者多為離退休人員或下崗職工,女性占73%;目的是鍛煉身體和打發時間;活動地點多為室外;主要活動時間是早晨和傍晚。
(一)南京地方傳統音樂分布情況
筆者按照傳統音樂文化的區域分布情況進行了分類,統計如下(不包括舞蹈類):

序號 社區所在區域及名稱 特色傳統音樂文化1 六合區 留左吹打樂、民歌鮮花調、洪山戲等3 主城區 南京白局等4 秦淮區 南京評話、南京白話、戲劇皮影戲5江寧區 馬鋪鑼鼓6 雨花臺區 西善民歌7溧水區 打五件等8高淳區 高淳民歌、目連戲、固城十番鑼鼓等
(二)社區音樂活動中傳統音樂文化活動的類型及所占比重
筆者對以下行政區在2015至2016年社區音樂文化活動舉辦情況進行了統計:

數據來源:南京市人民政府(http://www.nanjing.gov.cn)
由表可知,過去兩年中,傳統音樂文化所占比重接近60%,說明傳統文化在社區音樂文化活動中融合較好。但與本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相關的活動僅占1/5,有的區域甚至為0。說明這類活動發展較弱。
(三)傳統音樂文化活動的開展場所、參與人員及社會影響力調查
1.開展場所:不同活動形式,會選擇不同地點。民族舞、合唱民歌會在開闊的廣場或公園空地上;戲曲、曲藝類會選擇僻靜的長廊、涼亭等。極少會有專門的多功能廳或排練室。
2.參與人員:中老年人,55歲以上的退休人員居多。
3.社會影響力:傳統音樂文化對當今社會影響力非常微弱。但社區中的傳統音樂文化活動較活躍,影響力相對較高。
(四)開展社區傳統音樂文化活動的意義
1.有利于保護、傳承和發展傳統音樂
社區音樂文化活動是社區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區中開展傳統音樂文化活動可以避免傳統音樂文化的消亡,這本身就是一種保護。
2.有利于提高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
在社區開展傳統音樂文化活動是對其的分享和發展,既滿足了社區居民精神需求,也提高了認同感,增強了凝聚力。
3.有利于構建特色社區文化,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在社區中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活動是對區域辨識度的一種提升。“在提倡社區文化‘終身教育’、‘終生學習’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理念下,依托社區音樂文化的發展,普及傳統音樂有利于構建特色社區文化,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1”
4.有利于提高國家軟實力和世界競爭力
社區是國家的基層,在基層中開展傳統音樂文化活動可以從根本上增強國家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
(一)傳統音樂文化活動在社區開展的可行性
1.具有同源性
社區音樂文化活動最貼近人們生活,傳統音樂文化,包括歌、舞、戲等藝術形式,也都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因此傳統音樂文化活動在社區內開展具有可行性。
2.擁有群眾基礎
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中老年人,人口老齡化將會使得這一基礎更堅實。
3.精神生活的需求
經濟發展為人們帶來了美好生活,物質生活實現后人們便會追求精神生活。社區音樂文化活動能夠實現人們這一追求,符合國人的審美的傳統音樂文化活動的開展更會讓人們得到滿足。
(二)社區音樂與傳統音樂文化共建的策略探索
1.政府——參與社區音樂文化活動建設,培養專業人才。
社區音樂文化建設是民生之事,政府應當適當參與。應該重點宣傳社區傳統音樂文化活動,用政府的權威性和導向性促進社區傳統音樂文化的建設。“統計發現,城鎮居民經常光顧社區活動中心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18.8%)。而關顧較多的是開放的公共空間(公園、廣場)。這些矛盾的現象給相關方提出的要求是,必須把設施建設的普及率與群眾的參與度都納入考慮,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件建設與內容建設要同樣重視。2”政府可以考慮適當提供經費或聯合社區合理分配資源,為社區傳統音樂文化活動提供更好的發展條件。
專業人才是限制社區音樂文化活動建設的重要原因,政府應當培養人才或是鼓勵相關人員投入到社區音樂文化建設中去,以保證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質量。
2.社區——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社區特色傳統音樂文化
社區應明確自身所擁有的資源,重點傳承本區域最具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將其融入到社區音樂文化建設中去,形成具有本地區特色的音樂文化體系,提高社區的辨識度和影響力。
另外可以與附近學校、文化館或培訓機構充分合作,這樣既可以解決硬件問題,也可以得到專業人士的指導。
3.社區居民——提高意識,積極參與
人們要提高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更要通過參與社區傳統音樂文化活動做到真正用行動保護傳統音樂文化。社區居民是社區音樂活動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因此多多參與才能多多受益。
指導老師: 王晗君
注釋:
1.馬淑卿.另辟傳統音樂傳承的新途徑——傳統音樂與社區音樂文化建設.黃河之聲,2012(17):28.
2.高丙中.公共文化的概念及服務體系建設的雙元主體問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