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菊 饒 朗
?
10例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癥臨床分析
肖偉菊1饒 朗2
大皰性表皮松解癥是指皮膚或黏膜受到輕微外傷后易引起水皰的一種少見遺傳性皮膚病,根據超微結構下水皰或裂隙在表皮與基底膜帶位置上的細微差別,將其分為單純型、交界型、半橋粒型和營養不良型[1]。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癥(DEB)包括顯性和隱性,根據臨床表現,分為脛前型、癢疹型、丘疹型和新生兒大皰溶解性等[2]。為進一步了解DEB的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等特點,筆者對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本科收治的10例DEB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本科收治的10例DEB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包括一般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組織病理、治療分析。即對該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組成,發病累及部位、皮損的形態表現、體征,實驗室檢查,組織病理特征及該病的治療情況進行分析。
2.1 一般資料 10例DEB患者,男6例,女4例;年齡12~53歲,平均 (33.7±14.57)歲。發病年齡2~37歲,平均(10.9±9.98)歲。其中7例患者自述有家族史。
2.2 臨床表現 皮損為好發于脛前、前臂等部位的紫紅色、褐色的丘疹或結節,可見水皰及糜爛,皮損愈合后可見結痂和萎縮性瘢痕。發病部位:10例患者雙側脛前均可見大小不等紫紅色結節,4例患者累及至雙前臂,1例患者累及至腰背部,1例患者皮損散發,累及至臀部、腹部、背部等,但以雙側脛前、前臂為重。皮損形態:10例患者均表現為紫紅色或褐色結節、粟丘疹愈合后有萎縮性瘢痕,7例患者部分皮損表面可見鱗屑、結痂,4例患者可見散在水皰、糜爛面、結痂,2例患者可見趾甲改變(1例為雙足第一趾甲肥厚,1例為雙足數個趾甲變形)。癥狀體征:本組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癢,9例患者皮損處尼氏征陰性,1例患者尼氏征可疑,10例患者均無口腔、舌、咽喉黏膜受累等癥狀(圖1、2)。
2.3 實驗室檢查結果 血、尿常規、血生化、血沉等檢查結果均正常,2例患者IgE有輕度升高分別為266 IU/mL和305 IU/mL。
2.4 組織病理 10例患者均取皮損處組織行病理檢查,均可見表皮下裂隙,少許炎癥細胞如淋巴細胞浸潤,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角化過度伴顆粒層肥厚;2例患者出現表皮萎縮,表皮突消失;9例患者真皮內可見數個角囊腫;10例患者直接免疫熒光檢查IgG、IgA、C3均陰性(圖3、4)。
2.5 治療及轉歸 本組10例患者根據體重給予維生素E軟膠囊100~300 mg日3次口服,阿維A膠囊10~20 mg日1次口服,米諾環素50~100 mg日2次口服。4例皮損有糜爛面患者給予10%聚維酮碘軟膏外用,定期復診。半年復診時有3例患者皮損較前消退,4例有糜爛面皮損的患者已經愈合,本組10例患者均無明顯新發皮損。

圖1、2 2例患者雙下肢脛前出現紅斑、結節,部分結痂,表面有鱗屑,可見散在瘢痕形成 圖3、4 角化過度,顆粒層肥厚,表皮下裂隙,表皮突消失,可見角囊腫(HE,×40;×100)
大皰性表皮松解癥多在出生時、嬰兒期及兒童期發病,也有報道遲發型30~50歲發病,典型皮損為出生時或出生后四肢伸側出現大皰或糜爛,多伴有瘙癢,成年后主要表現為癢疹樣丘疹、結節、瘢痕、粟丘疹,也可有指趾甲累及,為甲萎縮或甲板增厚,少數病例黏膜可受累。組織病理表現為表皮角化過度,表皮下水皰,真皮內少許炎性細胞浸潤可見小的表皮樣囊腫,直接免疫熒光檢查IgG、IgA、C3為陰性。電子顯微鏡下可見表皮基底層內靠近真皮層的細胞間有空泡樣或裂隙樣疏松區,細胞間半橋粒結構模糊。免疫組化檢查:皮損組織基膜帶Ⅶ型膠原表達較正常對照組減少[3]。
本病需與以下疾病鑒別:1)結節性癢疹,表現為軀干四肢伸側為主的紅色半球狀結節,表面粗糙或疣狀增生,有明顯瘙癢,為慢性病程,組織病理表現為表皮角化過度,棘層肥厚或假上皮樣增生,棘層水腫伴炎細胞進入表皮。2)肥厚性扁平苔蘚,表現為紅色、紫紅色多角形斑塊,表面光滑,可見Wickham紋,瘙癢劇烈,組織病理可見角化過度,顆粒層楔形增厚,基底層液化變性,真皮淺層淋巴細胞帶狀浸潤。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多為對癥治療。有報道沙利度胺可改善本病瘙癢的癥狀;維A酸可抑制膠原酶的活性,為治療此病提供了理論依據;也有報道使用四環素、米諾環素治療本病,口服大量維生素E可增加膠原彈性有助于本病的治療;糖皮質激素可抑制水皰的形成,防止食管粘連、狹窄,但其副作用使其在本病的治療上存在爭議。本組10例患者根據體重給予維生素E軟膠囊、阿維A膠囊、米諾環素治療,半年復診3例患者皮損較前消退,10例患者均無新發皮損。本病預后不佳,可長期維持治療,Christiano等[4]報道本病也有癌變傾向,主要為鱗狀細胞癌。
[1] Pulkkinen L, Uitto J. Hemidesmosomal variants of epidermolysis bullos. Mutations in the alpha 6 beta 4 integrin and 180-KD bullous pemphigoid antigen/type XVII collagen genes[J]. Exp Dermatol,1998,7(2-3):46-64.
[2]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463-1470.
[3] 顧學芹,董正邦,王飛.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癥1例[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5,44(5):314-316.
[4] Christiano AM, Crollick J, Pincus S, et 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a family with dominant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 a molecular genetic study[J]. Exp Dermatol,1999,8(2):146-152.
(收稿:2016-09-29 修回:2016-11-13)
1河源市人民醫院,廣東河源,517000 2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四川成都,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