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梨梨
摘要:在調研了解目前親子家作互動的現狀下,借鑒與應用陶行知先生“即知即傳人”的小先生制,探討其實施的可行性,研究其應用內涵,從而探索其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意義。
關鍵詞:小先生制 親子關系 家庭作業
中圖分類號:G61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0-0031-01
一、小學家作親子互動的現狀與問題
小學家庭作業,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家作,因學生認字不多,對題目的理解、答題方法等方面仍需要幫助,家作親子互動便成為每天必做的“功課”。低年級家長有強烈的參與動機,但不少輔導者卻因孩子對其表達方式、激勵行為、表達內容等不能較好接受,個別甚至出現言語的動作上的不耐煩與抗議,家長輔導“心有余而力不足”,其輔導效果自然與其最初想法背道而馳。
二、“小先生制”在家作親子互動中應用的可行性
“小先生制”在親子家作互動中有一定可行性。首先,從小學家作互動的特點來看,家庭作業體現知識的生成、內化與應用,這對學生是一種實踐的提升。其次,家庭作業與學校教育班級教學相比,更具備親子雙方的互動性,更方便采用多種時間與方式開展教學。最后,從小學生自身特點來看,孩子在獲得知識并傳遞表達知識的過程,不僅是自我知識系統的一種整合,更能提高自我學習效能感,達到知識與心理體驗的雙贏。
三、“小先生制”親子家作互動過程
筆者在實施家作“小先生制”主要由“目標探討—小先生教學—家長互助”三步完成:首先要析出小先生教學的內容與目標,即完成小先生“教什么”的問題,這一過程主要由家長輔導完成,家長通過課文重難點進行分析,如在小學一年級第一冊語文課文《秋天》中“一”字的讀音是難點,家長可根據這一點設計出不同應用示例,讓孩子掌握后,鼓勵其教給大人。家長也可根據家作錯誤情況析出教學目標。目標的生成亦可根據不同時段孩子學習特點設計。
第二階段為小先生教學階段,主要由小先生組織完成,家長協助完成小先生“怎樣教”的問題,在此階段,家長應努力配合小先生,當好“學生”的角色,如認真遵守學習紀律、不打斷小先生教學思維、對小先生教學積極回饋,適當時候潛無聲息幫助其組織語言,進行恰當的教學評價等,使得小先生教學順力順心。
第三階段:家長互助。這一階段主要為小先生“教得好”這一目標服務。在小先生教學中,家長應努力協助開發教學資源、開發思維,服務教學,如在字母學習過程中,聲母、韻母、前鼻韻母、后鼻韻母的分類是孩子難以理解的,可與孩子共同繪制字母樹,使小先生學會正確歸類。如在生字的學習中與課文的理解中,可共同合作進行課文表演教學,使知識的掌握形象生動。
四、“小先生制”在家作親子互動中的心理意義
1.優化入學適應、輕松啟蒙
世界上什么最難最復雜?人最復雜,人的內心世界難以捉摸,家長的工作是培育人的工作,家長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組織者,直接承擔著大量的學生心理教育和心理輔導,同時也是學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榜樣者、引導者。小學這個新的環境,人際的不同、與教師相處方式的不同等都會給孩子帶來困惑,在家作學習輔導這個過程,親子之間通過正確的方式可以找到合理的溝通方式,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從而提高孩子適應能力,優化其心理。
2.促深度學習、培養信心
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兒童通過已經完成的機能區域,在成人的幫助下可以達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更高水平,實現“跳一跳,摘桃子”。“小先生”通過教學實現心理知識的生成與提升,通過成人的反饋,收獲信心。孩子的快樂往往來自一些簡單的事物,一個會心的微笑,一聲真誠的贊美,來自于自我的存在感體現。對于孩子而言,一般評價系統可能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成人的評價衡量自己,第二階段,以學生的評價衡量自己,第三階段,以自己的評價衡量自己,到了最后一個階段的境界,內心體驗會變得豐盈而淡定。“小先生”便是一個促進自我效能優化的過程。
3.促共同學習,實現親子和諧
助人必先自助,育人必先自育。家長其實也需要不斷的自我完善,練好自己的內功,加強自身心理素養,提升個人人格魅力。好的理論如同孫悟空的金箍棒,必須有足夠的自身修為才能舞得動,甚至到了一定境界,以氣御劍,無招勝有招。作為一個育人者,家長自我的成長就顯得尤為重要。親子互相學習與磨合的過程,好比開車,我們有過這樣的經驗,要想在路上不和人沖突,不和人撞車,除了知道這條路有多寬,對方的車有多寬之外,還得知道自己的車有多寬。想好好引導自己的孩子,深刻影響學生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引導孩子塑造良好的健全的人格品質,就不能簡單地灌輸道理,不能強加思想,戰略上我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戰術上我們要避開雷區。所謂雷區就是親子個性相沖突的地方,在和孩子交流溝通的時候,保障暢通,有效,實現長效親子和諧。
參考文獻:
[1]王慶彩.國內外家庭作業研究述評[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08-209.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