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錚+田陽+楊金融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世界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出席了開幕式,主持領導人圓桌峰會。28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論壇。
這是“一帶一路”提出3年多來最高規格的論壇活動,是2017年中國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對推動國際和地區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明確提出“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嚴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宋維明教授強調,林業發展是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帶一路”倡儀的基礎性支撐保障。充分認識林業在其中的位置,探索林業行業參與實施的切入點和實現路徑,是未來林業國際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林業教育和科研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中國林業發展的難得機遇
“一帶一路”給中國林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新機遇。
宋維明說,相對而言,“一帶一路”國家的人類開發利用活動密集、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林業資源開發和林產品消費水平多樣化,林業生產和消費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這都為林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其理由之一是,沿線國家的林業產業關聯度高,經貿合作潛力巨大。他指出,“一帶一路”沿線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林業產業發展需求旺盛。據統計,有25個國家的森林覆被率高于25%。我國是世界林產品生產和貿易大國,也是全球林產品貿易鏈中舉足輕重的一環。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的森林資源儲備充足,對林業產業有旺盛需求。目前,我國已在俄羅斯、緬甸、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設立境外林業企業,通過林業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輸出我國勞動力密集型林業產業或資本密集型林業產業的勞動力密集區段,有助于國內木材加工、林業機械制造等優質產能向外轉移,推動我國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沿線國家林業產業發展。
宋維明說,沿線國家的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生態保護的需求巨大。生態保護在“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地位,需要各國持續加強合作。沿線國家的國土面積雖不足全球的40%,人口卻占世界的70%,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水資源量只有全球的35.7%,年水資源開采量卻占世界的66.5%;排放了超過全球55%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這些地區有39.1%的哺乳類、32.2%的鳥類、28.9%的魚類和27.8%的高等植物受到威脅,人均生態足跡已經超出其生態承載力的80%。不少國家處于干旱和半干旱區域,面臨土地荒漠化等土地退化的威脅,屬于國際上荒漠化防治的重點區域。
我國林業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此,宋維明頗為自豪。據他介紹,我國啟動了天然林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退耕還林等16項重點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這些生態保護和建設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特別是防沙治沙世界領先。我國將與沿線國家在生態治理領域深入開展技術援助、示范基地或項目的合作。這為我國林業生態保護事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據他分析,沿線國家提高林業技術的要求迫切,林業科技合作空間廣闊。截至“十二五”末,我國與46個國家簽署81份林業雙邊合作協議。與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盟國家在熱帶珍貴樹種高效培育、經濟樹種良種選育與加工利用、制漿造紙、竹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交流;在金磚國家中,與印度和南非簽訂機構間林業科技合作協議,與巴西合作執行竹產業發展項目,與俄羅斯林業機構互訪交流。中國森林認證體系與森林認證體系認可計劃實現互認,為我國林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取得了“綠色通行證”,提高了我國在林業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
近年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林業科技合作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推進,合作的內容從單一的林木育種,拓展到森林經營、木材加工等生產技術領域、荒漠化防治等生態建設領域以及林產品精加工、林業遙感監測等高新技術領域。我國積極提供科技援助,如向巴西輸出竹子培育、加工和竹林產業化技術,向馬爾代夫提供病蟲害防控技術,向印度尼西亞提供森林資源合作監測技術等。宋維明說,在“一帶一路”中我國能為實現林業的共同發展,促進全球生態安全、木材安全和糧食安全做出新的貢獻。
作為林業大學的校長,宋維明對林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水平迥異,林業高等教育走出去也有了難得的機遇。
他說,沿線國家林業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差異化發展態勢明顯。林業教育合作需求互補性強、空間廣闊。俄羅斯、東盟地區和中東歐國家的林業高校實力相對較強,而西亞、南亞、中亞地區的林業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對林業高層次人才和技術的需求強烈。
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林業高等教育體系,林業院校的整體質量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數據表明,2011至2015年,涉林高校、科研院所共培養涉林專業本科生19萬人、研究生3.7萬人、高職學生13.9萬人。多所涉林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植物與動物科學等領域的SCI論文數量進入ESI前1%排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兩所大學進入QS大學農學、林學學科世界前150名,且排名逐年提升。他說,我國林業院校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具備了推動“一帶一路”林業教育合作的條件。
任何機遇都不可能是一目了然和唾手可得的。他認為,要認真研究相關要素的性質,把握內在的發展規律,找準實施的切入點,科學把握實施的重點,才有可能占據實施的高地。
科學布局林業國際投資與貿易
面對機遇,中國林業發展應該大有作為。
宋維明強調,要以國際合作為抓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林業產業互聯互通,促進生態治理,共建區域生態安全屏障。這是我國林業在“一帶一路”中發展的核心和重點。
他認為,要科學布局林業國際投資與貿易,為林業產業轉型提供動力。
林業對外投資和林產品貿易是我國林業產業轉型發展的新動力和新增長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有巨大的林業市場潛力,我國主要林產品出口前15位國家中,有8個屬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他說,這些國家購買力水平較高,加之基礎建設投資的強大潛力,勢必為我國林產品出口貿易發展提供新的需求。
推動林業對外投資由資源獲取型轉變為生產加工型。他告訴我們,中國林業企業在1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近32億美元,設立了589家企業。其中俄羅斯和東盟國家為主要投資國。從投資結構來看,以森林采伐和木材初加工為主。391家企業從事森林采伐、原木、鋸材等木材初加工,占境外林業企業總數66.4%,從事技術研發和轉讓的企業比例不足1%。
他認為,林業對外投資需要轉型拓展。企業投資應逐步從直接投資購買或租賃森林資源向收并購、合資合作、資本運作、戰略聯盟、股權置換等多種合作方式轉變,由單一采伐及粗加工向采伐、精深加工、物流、貿易一體化轉變,不斷推動林業對外投資的升級。
他指出,要支持中小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形成集團優勢。近年來,一批有實力的民營企業,為拓展發展空間,通過購買、租賃森林資源等形式開展境外林業投資合作,成為境外林業投資合作的主體。截至2014年底,實際發生境外林業投資合作采伐加工及相關國際貿易類的中方企業167家,民營企業(含國有參股)占97%。鑒于單個民營企業體量小、整體競爭影響力不強等實際,應加大產業政策傾斜,鼓勵民營企業采取產業鏈集群、優勢互補集群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體,抱團出海,形成規模效益。
他建議,要積極開展林業服務貿易,把握區域規則的主導權和話語權。這需要主動引領新的林產品貿易標準和規則,特別是輸出中國森林認證體系、制定聯合性木材合法性認證,主導未來林產品貿易發展。
以森林認證體系為例,截至2016年,全球共有4.62億公頃森林面積通過森林管理委員會(FSC)和森林認證體系認可計劃(PEFC)認證,占全球森林面積的11%。以“森林認證”為代表的環境議題對林產品國際貿易政策走向的影響逐步凸顯。但FSC等西方國家主導的森林認證體系“不妥協、不調整”的特點和單一標準,無法適應“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多樣化的國情、林情特征。相比而言,我國主導的森林認證體系(CFCC),具備框架特征,已經與PEFC認證體系實現互認,更符合沿線各國的實際。我們要順勢而為,加快CFCC認證體系的國際化進程。積極與馬來西亞等已有森林認證體系國家進行互認對接,同時主動向俄羅斯、老撾、柬埔寨等未進行認證但具有豐富森林資源的國家推廣認證體系。
構建沿線國家綠色生態安全格局
宋維明說,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擴大支撐“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和生態空間,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目標。要強化生態系統治理合力,構建沿線國家綠色生態安全格局。
他認為,我國要發揮大國的擔當責任,以森林、濕地、荒漠陸地生態系統為主體,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生態系統治理,合力構建“一帶一路”生態安全格局。
他說,要注重國內重點區域與“一帶一路”國家相關和相似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與實踐的銜接和溝通。在這方面,我們有許多工作要做。要摸清“一帶一路”沿線生態資源本底特征,進行生態環境系統風險評估,分析可能產生的區域性生態環境問題。在此基礎上,與沿線國家,特別是與我國接壤的國家和地區,結合“十三五”林業發展規劃確立的國土綠化行動等9 項林業重大工程,以建設絲綢之路生態防護帶、北方防沙帶、沿海防護減災帶等為重點,擴大森林、濕地、沙區植被、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等生態空間,構建綠色生態走廊。突出抓好干旱和半干旱環境森林培育、多功能經營及植被恢復與管理,自然保護區和國際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保護管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等重點。
他強調,要推動生態保護區域一體化。堅持共建共享理念,積極謀劃一批各方共同參與、共同收益的重大生態工程。在“三北”防護林帶、南方沿海防護林帶基礎上,打造西部綠色長城。以我國西部9省市和中亞西亞東歐為基礎紐帶,盡快構建包括我國中西部、西南部在內,延伸到中亞、南亞、西亞及東歐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
創新驅動林業科技教育合作
“要積極開展創新驅動,多層次、多維度推進林業科技教育合作。”宋維明說,“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林業科技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要聚焦關鍵領域,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林業科技教育合作新模式,為“一帶一路”綠色生態戰略實施提供科技和教育的支撐服務。
在強化沿線國家林業科技合作中,他認為,要堅持以項目、平臺為載體,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生態特點,突出區域性合作的主體地位,明確科技優先合作領域;要成立區域合作研究中心、聯合研究機構、技術轉移中心,開展跨國合作研究;推進與蒙古、中亞、西亞、北非等國開展荒漠化防治合作,加強與南亞國家共建竹藤資源開發利用合作,聯手俄羅斯等國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陸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網絡體系,共建生態保護與恢復科技信息共享平臺。合作建設林業技術創新聯盟、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和基地,實施林業科技示范工程。
他指出,推動生態保護技術輸出,是林業在構建“一帶一路”生態治理格局的關鍵領域。我國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方面國際領先,濕地保護享有全球聲譽,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績也舉世矚目。要充分發揮我國林業院校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利用已有技術,集成創新,推動具有我國優勢的山區開發、非木質林產品等林業產業發展相關技術、竹藤資源加工利用技術、濕地保護與管理技術、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管理技術和荒漠化綜合治理先進成果和實用技術輸出,提供技術援助。積極開展包括防沙固沙、野生動物保護能力建設、濕地保護與修復等項目的示范。
對于深化沿線國家的林業教育合作,宋維明認為要堅持“引進和派出并舉”、“擴量和提質并重”。他說,要以林學、水土保持、風景園林等國際知名的特色優勢學科為依托,主動走出去,開展林業特色專業的合作辦學、開辦海外分支機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土培養林業人才,促進我國優質林業教育資源共享。要采取多種措施,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林業人才來華留學,提高培養層次,擴大林業高校的國際區域影響力和知名度。
他認為,切實鞏固和強化“一對一”校際合作伙伴關系非常重要。北京林業大學近年來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1所高校等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覆蓋俄羅斯和東歐、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區,涉及學生交換、在線課程合作、科技合作等方面。下一步要繼續深耕細作,夯實“一對一”的校際合作伙伴關系,力爭取得更多的合作成果。遵循“一帶一路”倡導的雙邊、多邊合作機制,由點及面、帶動區域,通過召開國際性研討會、共建林業高等教育合作機制和林業院校聯盟等方式,建立多主體協同聯合的區域性聯盟合作新機制。
他說,要發揮高校特色,加強“一帶一路”林業發展智庫建設,促進林業民間的交流活動。林業高校對內要整合資源,對外要聯合協同,充分發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研機構和組織的綜合優勢,建立林業新型高端智庫。聯合開展林業應對氣候變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林業生態法律政策、國際履約關鍵敏感問題等前瞻性戰略咨詢研究,以專業化、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國建議,助力“森林外交”“生態外交”。
他說,林業高校要主動傳播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積極倡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青年大學生,開展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為主題的綠色夏令營、生態文明研討活動,推動深層次“一帶一路”高等教育人文交流,凝聚綠色合作發展共識。
為林業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宋維明認為,用林業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生態發展是復雜互動的過程,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切實提供各項保障。
他建議,要堅持需求導向,實施綠色“一帶一路”林業合作行動計劃。圍繞“一帶一路”總體布局,優化林業國際合作的頂層設計,完善生態治理國際合作機制,布局一批重要項目,開展專項行動。制定專門的綠色“一帶一路”林業合作行動計劃。設立“生態治理國際合作基金”,建立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等進行試點探索。探索完善民間參與機制,與政府間合作互補。
他指出,要堅持制度先行,健全完善林業法律法規與政策體系。應將生態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納入對外合作與援助的管理體系,制定與國際接軌、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合作要求的綠色化引導政策和相關配套指南,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他強調,要堅持合作共贏,創造林業產業對外投資與貿易的良好條件。要加強金融聯系,提供融資便利,建立境外投資保險制度,降低林業企業對外投資的交易成本。通過舉辦林產品展銷會、林業投資與貿易國際論壇等形式,展示我國優勢林產品,宣傳我國林業對外投資與貿易的理念與形式。引導中國資本與投資所在國資本進行合資經營,發揮我國在東道國投資的“教師”作用;規范企業境外投資行為,處理好與東道國政府、議會、民眾、媒體、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注重樹立企業公民的形象,倡導企業的社會責任,推動企業由“走出去”向“走進去”轉變。
作為林業大學的校長,宋維明特別強調要人才引領,保證林業高校教育科技支撐功能的實現。他說,林業高校是林業科技與教育的優勢資源,在對外合作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林業發展目標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林業高校的功能,加大政策引導力度,支持高校圍繞綠色“一帶一路”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和科技合作。一方面,要為沿線各國培養林業建設亟需的行業領軍人物和優秀技能人才,鍛煉本國教育和科技隊伍;另一方面,要建設一批多學科交叉融合、政產學研用結合的林業國際合作實驗室等平臺,形成服務林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實施的教育科技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