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定祥+毛冰妍

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產業的鋼鐵業目前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鋼鐵業在多年高速發展后已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2016年全國粗鋼產量8.08億噸(占全球的比重為49.5%),產能利用率僅約71%。而且,過高的產出導致鋼材價格持續低迷,鋼鐵主業已從微利經營進入到了整體虧損,2015年全行業主營業務累計虧損超過1000億元。作為傳統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鋼鐵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占工業排放的近四分之一,隨著新環保法等一系列環保法規的出臺,鋼鐵業面臨的環境約束日趨加劇。因此,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綠色轉型”是鋼鐵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而要使上述戰略產生實質性效果,其關鍵是務必讓鋼鐵企業在產能過剩和環境規制雙重約束下優化其生產投資和減排投資結構。
一、鋼鐵業新常態下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要求
1.“去產能”是首要工作。2013年我國服務產業比重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的比重,這表明中國正在步入工業化和城鎮化后期階段,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已經不可能繼續保持過去的高水平,未來國內許多工業品產量都將陸續達到峰值,從而鋼鐵等重化工業高速增長的黃金期已近尾聲。事實上,中國鋼鐵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壯大,目前這一傳統產業已出現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且現階段鋼鐵業的產能過剩已無法再通過擴張國內總需求(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制造業的粗放式增長)的傳統思路加以解決。歐美國家的經驗表明,工業部門在其產能利用率超過81%時能夠健康運行,若產能利用率達不到80%,則將挫傷企業家的投資信心,并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在新形勢下有效治理鋼鐵產業的產能過剩將成為各級政府的首要工作,而其路徑可概括為“查、控、疏”三個字。一是清查違建項目和“僵尸企業”,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二是嚴格控制鋼鐵業傳統產品的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并約束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三是對企業低效產能退出市場進行一定的財政補貼,并扶持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升級產品的開發。同時,還應引導企業有效利用“一帶一路”等海外市場,加快產品和產能“走出去”。
2.“控污染”是前提條件。鋼鐵業是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2009-2013年鋼鐵產業的年均能耗占到全國能耗的16.9%,年均固體廢棄物排放占到全國固廢排放的12.6%,年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占工業排放的近四分之一。隨著我國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的日趨加大,鋼鐵業面臨的“污染控制”約束也更趨嚴厲。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提出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處置含有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的污染物,即構成污染環境罪。同時,隨著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的正式實施,企業排污的違法成本已越來越高,從而鋼鐵企業綠色化轉型勢在必行。
為了達成“污染控制”之目標,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一方面政府將繼續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來優化行業的區域布局,確保各地的污染排放不超過其環境容量。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我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企業達10905家,顯然,推進重點地區鋼鐵企業的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形成少數具有技術、設備和規模優勢的大型鋼鐵企業,有利于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治污效率。另一方面,企業還需加大技術創新力度,著力提升其生產工藝和裝備技術水平,不斷降低生產過程中的“三廢”總量;并通過進一步加強環保設施的升級改造,加大治污處理投入來實現企業和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3.“提效益”是中心目標。鋼鐵業作為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其持續健康發展對綜合國力的提升意義重大。由于鋼鐵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大量固定資產投資導致企業存在著較高的固定成本,這使得企業在需求下降時也很難自覺“限產”(因為雖然生產會出現虧損,但不生產將虧損更多),這樣以來,供給相對過剩必將導致鋼材價格持續疲軟。中鋼協統計調查顯示,除沿海地區的鋼廠得益于超速下跌的原料成本以及低廉的海運成本暫時還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外,我國內陸鋼廠2015年幾乎無一幸免地虧損嚴重。
面對新形勢下行業性虧損困境,鋼鐵企業應更加重視產品研發,通過掌握有市場競爭力的高精尖產品的生產加工技術,實現產品結構升級。要更加重視信息技術和鋼鐵業的“生態融合”,通過建立互聯網電商營銷平臺,為客戶提供鋼材加工物流配送全方位一站式服務,減少過多中間貿易商帶來的利潤分割。
二、鋼鐵業過剩產能化解、環境約束和投資結構優化的交互作用機制分析
經濟新常態下,鋼鐵企業過剩產能治理、排污約束和投資結構優化三者之間存在著共贏的動力機制,如圖1所示。
1.化解過剩產能能促進鋼鐵業的達標排放與投資結構的優化。治理產能過剩意味著降低產量,尤其要求技術上不達標準、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退出市場,這有助于從排放總量和排放強度兩方面實現環境規制的目標。同時,也將倒逼企業的發展模式從粗放增長型轉為質量效益型。企業的資本運營將不再簡單地限于傳統的產能擴張,而會更多地去考慮投資開發高性能產品,或向成本收益性更好的治污投資項目轉移,從而達到投資結構優化與鋼鐵業綠色轉型之雙重目標。
2.環境規制強度的增加可直接影響企業的投資結構,并有效緩解產能過剩程度。政府進行環境約束的政策手段通常包括指令控制、排污稅和排污權交易三大典型工具,若對企業規定嚴格的工藝技術標準和排放定額,則將直接淘汰一批高污染的落后產能;若征收高額排污稅,將治污費用內部化為企業生產成本,則低效產能無利可圖,市場供給曲線向左上方向移動將導致均衡產出減少。
3.企業投資結構的優化可內在地助推過剩產能的化解和環境達標。經濟新常態下,影響企業投資利潤的主要因素包括投資規模和投資結構、單位資本產出率、產能利用率、產品價格、治污成本、政府補貼等。在鋼鐵業全行業虧損的現實背景下,企業投資結構的優化和投資效益的提升要求企業減少傳統產品的生產性資本投入,增加對高性能產品的創新投資和減排技術與裝備的研發投資,并通過對外投資促進產業轉移。
三、促進新常態下我國鋼鐵企業投資結構優化的路徑與政策舉措
1.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平臺,聯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政府應進一步頒布法律法規,助推鋼鐵業產品結構升級和企業減排裝備技術升級。同時,完善退出機制,給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環境達標等建立通道和給予有力的政策支持。要鼓勵鋼鐵企業通過聯合重組、全產業鏈整合、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并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功能,通過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些國家多為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急需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投資辦廠,加快國內鋼鐵企業的資本、技術向海外市場輸出,利用貿易擴張和產業梯度轉移,促進我國鋼鐵業過剩產能的化解。
2.完善頂層設計,加大政府對鋼鐵企業治污的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科學制定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的戰略規劃,參照國際標準和新《環境保護法》等法規,制定符合本區域實際的工業污染治理投資計劃,對投資的規模、結構、效率等進行科學引導。并逐步加大財政預算對工業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加對減排投資的財政補貼。
3.創新融資渠道,提高減排投資主體的積極性。由于鋼鐵業污染治理的歷史欠賬較多,亟須提高企業進行污染治理的積極性,擴大污染治理投資規模。應研究制定適合域情的激勵機制,完善相關稅收、罰款、環保補助、污染收費、排污權交易等制度和優惠政策,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培育良好的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環境。要不斷創新投資渠道,通過鼓勵合資、獨資、PPP(公私合作模式)等多種形式的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模式,吸引國內外社會資本進入域內環保領域,促進工業污染治理投資主體多元化。
4.完善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的管理與監督機制。健全的管理和監督機制是促進鋼鐵企業減排投資和生產投資優化的重要保障。一要建立和完善工業污染治理資金信息公開披露機制。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政務公開,鼓勵各種新聞媒介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對重大治理投資項目建立聽證制度,完善公眾監督機制。二要建立嚴格的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審批程序。通過完善專家評審制度,對工業污染治理項目建設嚴格履行專業化的可行性論證,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三要強化減排專項資金的檢查,加強對工業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的監管。相關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對治理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全面檢查,保證資金使用安全。同時,環保部門應健全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的監管機制,對污染排放進行實時動態監測,確保污染治理設施高效運行。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