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
摘 要: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快,中國社會的個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大學生個體在個體化社會的多元條件的影響下,心理問題不斷增多。大學生心理系統作為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動態系統,符合耗散結構理論的形成和產生條件,即心理系統通過與外界的物質、能量的交換,在外在條件達到一定的值時,系統由無序向有序狀態轉化。運用耗散結構理論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及干預進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有效借鑒。
關鍵詞:耗散結構理論;心理危機;干預
一、引言
心理危機發生于人生的各個階段,但在不同的階段,其表現形式各異。“高校學生的心理危機是指,高校大學生在困境面前,利用傳統的應對方式無法處理時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不平衡的狀態。”這種狀態從耗散結構理論的視角即一種遠離平衡態,不能自主從外界汲取適量的負熵(即熵減少,是物質系統有序化、組織化、復雜化狀態的一種量度),缺少促使有序狀態形成的漲落條件以及非線性、不作用的心理不健康狀態。
二、耗散結構理論的觀點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科學家普利高津于20世紀70年代初通過對遠離平衡態的物理學現象的研究而創立的理論。它的主要觀點認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的開放的系統,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外界變化達到一定閾值時,能從原來的無序的狀態變為時間、空間或功能的有序狀態,這種非平衡條件下的、穩定的、有序的結構稱為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的形成必須具備四個條件。首先,系統的開放性。系統開放是與外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前提,是有序的、穩定結構產生的基礎。其次,遠離平衡態。非平衡態的系統是有序狀態產生的根源,“平衡態是體系各微觀態概率分布最均勻,宏觀可辨別的無差異的均衡狀態;由此導出,非平衡態是微觀態不等概,宏觀非均勻”的結構狀態。再次,突變現象,即有序的、穩定的狀態形成的動力源——漲落。“漲落是指偏離系統標準狀態值的隨機擾動,分為內部漲落和環境漲落。人心理的耗散結構就是由結構、功能和漲落這三個要素的互動促成的,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最后,非線性相互作用。心理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是各種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及表現為非線性的相互作用。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耗散結構特征分析
1.大學生心理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
根據耗散結構理論的觀點,系統只有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才能使系統趨于穩定。
以耗散結構理論為出發點,這種與外界進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即系統接受外界輸入的,具有強約束性的負熵,以平衡系統自主地從外界吸收的正熵。這一過程從哲學角度來看是一種自我與他我的融合,是大學生矛盾的心理系統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信號與自身釋放的信息和信號之間的一種互動和融合。
2.心理系統的非平衡態是心理發展的根源
開放系統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是系統由無序向有序或趨于穩定狀態的基礎,這一觀點符合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邏輯觀點,是心理系統發展的理論基礎。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系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前提和基礎,心理系統與環境之間進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熵)的交換促使心理系統趨于穩定和有序。
3.漲落是心理系統變化的動力源
當系統處于某種臨界狀態時,一個微小的漲落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系統的性質,這種現象稱為突變現象。漲落原理充分地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思想,在系統進化臨界點上某種微漲落被放大為影響系統整體運動的巨漲落,系統就呈現出失穩現象。此時,如果巨漲落能夠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與能量而穩定下來,就會形成一個新的有序結構。大學生心理系統具有極強的不穩定性,即系統的自我調節差,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明顯。心理健康與不健康的臨界狀態因系統自我輸入的正熵與外界輸入的負熵的量值而發生變化。
4.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是大學生心理系統變化和發展的基礎途徑
心理系統作為一個復雜的、運動發展著的統一整體,其發展是系統內外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相互作用根據性質分為線性作用和非線性作用。線性作用更多地表現為系統內外因素之間相互疊加的量變作用,是未發生性質變化而產生新的系統結構的作用;對應的,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是各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最終產生質變,生成新的結構的作用。當心理系統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非線性的相互作用更多地是對系統內的正熵的抑制,維持系統的穩定性;當系統達到某種臨界狀態時,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可能將某個微小的漲落放大,越過臨界點,形成新的耗散結構分支,以達到新的結構的平衡和穩定。
四、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
1.積極的心理引導,促進大學生心理系統的熵流交換
耗散結構理論成立的條件之一便是系統的開放性。心理系統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需要不斷地進行內外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即熵的交換,使系統在與外界不斷互動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有序、穩定的結構。
熵是熱力學中表示狀態程度的名詞,其物理學意義表示為系統混亂程度的度量。正熵代表負向能量,負熵代表正向能量,因此,熵流正負會影響到心理系統的穩定程度。當系統處于穩定有序的狀態時,系統自生的正熵與從外界吸收的負熵維持了系統的穩定,這時系統的混亂程度降低。因此,維持或改變大學生心理系統的穩定性和有序程度,需要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攝入足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正向性的負熵,抑制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正熵的攝入,平衡心理狀態。負熵的攝入,從外部因素來說,需要人為提供足量的適于交換的能量和信息,如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營造舒適、和諧的外部環境,降低學生的心理防御和抵觸。從內部因素來說,大學生需要保持心理系統的開放性,主動接受外部熵的攝入,善于利用各項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外部資源,促進熵流交換和平衡。
2.培養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使心理系統保持非平衡態
系統的非平衡態是穩定、有序的前提,系統的開放性是非平衡態保持的根源,正常的內外部能量、信息的熵流動是系統發展的基礎。引導學生對系統整體性和開放性的認知,培養學生以發展、運動的眼光看待事物,有利于大學生心理系統非平衡態的保持,維持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3.積極有效的心理疏導,促進心理系統漲落的突變
量到質的變化需要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心理系統的發展變化從無序、不穩定向有序、穩定的狀態的轉變需要足量的負熵的攝入以促進漲落的突變。
而對大學生個體而言,對熵流交換的量的把握能力還不足,因此,需要在判斷目前心理狀態的情況下,及時地運用心理危機干預手段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以防巨漲落對學生個體的心理的沖擊。
4.樹立整體觀,運用對立統一規律,促進系統內各要素的非線性相互作用
大學生心理系統是由多個相關的子系統構成的統一整體。各子系統之間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也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任何一個子系統的變化都會引起心理系統整體的變化。因此,準確判斷各要素中的關鍵要素及其與內外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于把握引起大學生心理矛盾與危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整體觀的理解,在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時,應著重加強對大學生所處的外部場域的干預,如構建和諧舒適的生活和學習氛圍,搭建適合學生個體特征和心理需求的人際關系等,并通過外部環境的改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降低其對自我的關注和抑制其對系統內的正熵的攝入,促使大學生心理系統朝著正向發展。
五、結語
以耗散結構理論分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特點及危機干預,結合系統論和哲學的觀點得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需要自身各子系統之間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不斷進行協調,通過正負熵流的交換,攝入足量的正向能量,促進大學生心理系統趨于有序和穩定,即心理健康的狀態。
參考文獻:
[1]徐 爽,張彩鵬.論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5):150.
[2]成 軍,郭 蘭,程永進.基于耗散
結構理論的青年心理發展研究[J].理論月刊,2007,(3):170-173.
[3]王 斌.大學生心理耗散結構的演化機制[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1):20-23.
[4]李香晨.耗散結構理論與對立統一規律[J].社會科學輯刊,1988(6):27-28.
[5]姜國峰.耗散結構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探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14,10(1):24-26.
[6]孫 果.學習心理與耗散結構理論[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21(1):12-15.
[7]趙守盈,劉旭華.從耗散機構理論看心理失衡與調適[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3,11(3):83-87.
[8]李德昌,田東平,薛宇紅.素質與秩序——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教育學原理探析[J].系統科學學報,2006(2):71-74.
[9]趙 霞,孫 果.耗散結構理論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0(29):166-168.
[10]陳 麗.90后大學生心理危機及應對策略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6,8(1):55-58.
[11]王 霞,張 雪.不同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危機主要類型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4(29):381.
[12]代 琦.大學生心理危機源類型及干預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13]姜土生,鄧卓明.大學生心理危機類型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3(2):98-103.
[14]王建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3).
[15]詹啟生,李義丹.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16]何元慶,姚本先.構建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5(5).
[17]張愛寧,徐光興.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J].教育探索,2008(2).
[18]章成斌.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實踐和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