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瓊
摘 要: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之爭是史學大家們持續討論的焦點,它涉及到整體與局部、共性與個性的爭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歷史教學。通過教學案例可以很好地探討教師進行宏觀教學與微觀教學的方法與途徑,如有效將兩者結合,可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宏觀歷史;微觀歷史;中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02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16
看待問題存在多種角度,學習歷史亦然。微觀史學針對具體的,個別的問題進行考證與敘述,比如考古學,訓詁學,是從微觀的角度來認識歷史。微觀史學的關注點在于具體的人、事、物,它旨在用局部的眼光看待歷史。法國年鑒學派是法國自1929年以來主持、編纂《經濟與社會史年鑒》的幾代歷史學家,他們主張在學習與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引入新的觀念與方法,不僅從政治、思想、經濟方面研究歷史,而且跨橫很多學科。1958年,法國年鑒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為《歷史與社會科學·長時段》的文章,并提出了他的觀點——長時段的歷史觀,他認為只有借助長時段的觀點,研究長時段的歷史,才可以更好的把握整體歷史,這與我們所說的從宏觀角度看待歷史是相符的。本文主要辨析宏觀歷史與微觀歷史以及在中學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如何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進行教學。
一、微觀歷史與宏觀歷史的概念
微觀的英文是“micro”,意思是小,顯而易見,強調專門、細微與具體,它與哲學中整體與部分中的部分相符。周兵則定義微觀歷史為“顯微鏡下的歷史學”。它針對具體的人、事、物,將其“放大”進行研究。微觀史學有一大特點,即不可重復性。“平均數”可以被用來了解某個國家、某個地區的人均消費情況、人均工資等,使人們對這個國家的整體水平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但我們只能說明整體問題,并不能解釋局部現象,每一個人、每一起事件都有它自身的特點,如果具體到某個家庭甚至某個人身上來分析,會發現差別很大。這些差異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微觀史學的不可重復性,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性。部分可以反映整體,我們對于部分的研究恰恰能說明很多問題,并且是從整體的角度看不到的問題,進而對我們的研究就有了很大的幫助。
宏觀則與微觀相對,泛指大的方面或總體,宏觀學習是指從整體的角度去探索和發現歷史現象。比如,通過對不同時期土地制度的對比與分析來探尋土地制度的演變與發展,總結其發展的規律,并思考對于當代的土地制度有何影響。將視野擴大到中國整個政治制度的演變,從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思考它如何一步步演變到現在。完形——頓悟說是德國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1913年,苛勒的黑猩猩實驗引起了廣泛關注,通過一系列試驗,苛勒提出一個觀點: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何謂“完形”?完形是指在機能上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整體結構,是對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認知。所以,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學習的過程便是不斷的建構完形的過程,這與我們所說的宏觀概念大致相同。
二、微觀歷史與宏觀歷史的關系
(一)宏觀歷史以微觀歷史為基礎,兩者相互補充
如果我們要總結歷史的規律,探索歷史的意義,必須深入了解細微的、詳細的、具體的史實,在具有了扎實的功底之后,才能從宏觀的角度考慮問題,跨越時期、跨越國家、跨越學科將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并探索它的規律以及影響。共性指從各個特性里尋求,沒有人和事件的歷史如何表現歷史的特性?所以說,宏觀歷史以微觀歷史為基礎。微觀歷史從零星的小點出發去推測整體,正是因為閃爍的群星才能照亮整個夜空;正是因為眾多的微觀歷史事件才壯大、充實了宏觀的歷史理論。微觀歷史從局部的、短時段的視角來研究歷史,為宏觀歷史提供補充與說明,對深入研究提供幫助。微觀研究可以充實宏大歷史架構,給歷史的大結構和進程增添具體內容。我們跳出“盒子”看待歷史問題,這僅僅是從外在說明問題;我們還需要鉆入“盒子”內部,抓住細節,深入了解,體現學習的深刻性。
(二)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兩者關系
過分注重細節而容易忽略“大歷史”,夸大了“小歷史”對歷史發展的作用關于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終極規律等形而上的問題。而宏觀史學強調長時段與中時段,卻忽略了表示歷史突發事件的短時段,過分強調超個人的自然,完全忽視了歷史中的人。支持微觀史學的學者批評宏觀史學夸夸其談、泛泛而談,沒有詳實的考據,空談理論方法卻不落實到具體事實上不能使人信服;支持宏觀史學的學者批判微觀史學只注重細枝末節,以碎片為基礎,僅僅考據了一堆信息,并未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筆者認為,不可一味夸大一方的作用,而全盤的否定另一方的觀點,針對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教育要準確把握宏觀與微觀的度。比如在中學的歷史課堂中,新課標要求歷史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所以,宏觀學習與微觀學習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我們需要將微觀作為積淀,它是支撐宏觀理論的根基;而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整體可將微觀的碎片化信息連綴起來,使其顯得有意義。
宏觀與微觀之間到底如何界定?如果單純的將個人稱作微觀,將國家稱作宏觀,其實宏觀與微觀并無界限,是不可分割的,是相對狀態下的整體和統一。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說,國家屬于微觀,世界屬于宏觀;而從國家角度來說,朝代屬于微觀,國家屬于宏觀。所以宏觀與微觀不能單純的界定,因為研究方法的不同,它是相對的概念。必須針對具體的實際問題進行籠統的劃定,像中國通史對于中國來說必然是指從宏觀的角度看待,而對于世界史來說,相信大家都會認為是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待。
三、中學歷史課程的微觀教學與宏觀教學
2016年6月《中國教育學刊》刊發了由林崇德教授牽頭的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團隊的部分研究成果,其中一篇文章為《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5]這篇文章認為應該將傳統的教學方式改變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方式。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將微觀教學與宏觀教學結合起來,發揮出教學最大的功能。
(一)微觀教學
微觀學習要具體到各個細節上,可以適當引用史料,“核心素養”內容之一便是史料實證,如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越來越普遍,細微之處見真知。在中學歷史課堂中如何通過史料來引導學生學習歷史呢?我們以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五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例:講述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時,針對思想文化方面可以引用材料“孔子之道,自古常新,與天無極……政體雖取革新,而孔俗要當保守”?!绖P《大總統祭圣告令》,并展示袁世凱孔廟祭孔子的圖片。從材料中可以引導學生得出袁世凱的思想出現了尊孔復古的逆流。史料的引用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其清晰明了的展開學習,這是從重要人物、突出代表來分析。而微觀史學不僅包括這一點,它也強調把視線放到小人物、群眾百姓的身上。再如:展示辛亥革命后百姓門前的對聯——“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皇恩、帝德兩詞充分說明民主共和觀念未深入人心,老百姓們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思想,進而展示材料“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復辟帝制,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我們中國多數國民口里雖然不反對共和,腦子里實在是裝滿了帝制時代的舊思想,如今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睂W生便能深刻體會到20世紀初封建的國民心理以及陳獨秀針對此等現象所提出的應對方法。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通過材料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打破了以往傳統教學的形式——“滿堂灌”。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進行情景教學法,創設情境來進行教學活動。例如:在講授工業革命這一課時,教師通過湯姆家族企業的興衰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學習。首先創設創業篇的情景:老湯姆開辦企業前期需要具備的條件有什么?政治保障、資金、勞動力以及技術等,由此可引出工業革命的背景。英國工業革命的政治保障是由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資金來源于殖民擴張和掠奪,圈地運動產生了大量的勞動力。面對發展起來的工業革命,請同學們思考選擇什么樣的企業可以短時間獲利?教師進而引導學生知道短時間獲利需要成本低、效率高、能大量生產等特點,學生得出結論——應該創辦棉紡織企業,并闡述自己的理由。接下來教師繼續創設情境,進入技術革新篇: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老湯姆認為應該改良技術,從機器設備方面做了哪些改變?教師利用PPT展示各類紡紗機,從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手搖紡紗機)到阿克萊特發明的水力紡紗機,技術的提高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在生產組織管理形式方面,由手工工場轉向資本主義大工廠制。由此,老湯姆的小作坊變成了大工廠。在本節課中,學生不再被動的一味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隨著教師創設的情景主動、積極的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湯姆這個人甚至可能是杜撰的,但確實代表了18世紀的普通民眾如何緊跟時代努力創業的情況,并通過湯姆家族企業的興衰反映了工業革命的背景、過程等。這便是從微觀的角度進行教學。
(二)宏觀教學
在歷史史實、歷史概念學習的基礎上,教師要擴大視野,引導學生探索歷史規律,從縱橫兩方面去比較、分析和歸納,這便涉及到宏觀教學?!翱v”是豎的意思,指歷時性,按時間先后順序對同一個國家某一事物的發展進行闡述,比如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從初步發展、艱難發展、迎來短暫春天直到曲折中發展,是從縱的角度來分析;“橫”指共時性,它表示同一時期下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對比和分析。我們以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十四課《難忘九一八》為例:教師在講述西安事變爆發后中共中央的態度時,完全可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分析西安事變爆發后的復雜形勢。從日本方面:12月17日,日本外相聲言“南京政府絕不能向張學良妥協,否則日本政府將不能坐視”,這則材料表明了日本企圖繼續挑起內戰,趁機進一步侵華;從美英方面:美商《大陸報》在社論中向中國各界大聲疾呼:“唯有統一之中國,才能發再容易;而亦唯有于統一中,求得出路……俾此項變亂,于最短時間內,達于解決。”說明美國希望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史實置于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與分析,通過古今地圖、大事年表等分析中國乃至世界的進程。宏觀教學通過“縱橫”來比較,這便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下所倡導的時空觀念。上面通過湯姆家族企業的興衰史來講述工業革命,但僅僅通過微觀教學顯然是不夠的。英國展開工業革命的同時,其他國家在干什么,中國呢?此時因為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政策,中國仍停留在封建社會,可以與各個國家做對比,培養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時空概念,以便更好的掌握工業革命的背景。綜上所述,縱是歷時性的,表示事物發展的前后關系;而橫是共時性的,比較同一時期不同區域的事物,代表事物的左右關系。
“核心素養”還包括家國情懷,教師在進行課堂活動時,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升華。接上例:講述九一八事變時,教師首先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請同學有感情的朗讀,詢問大家歌詞里都訴說了什么,東北人民為什么不停的流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學生體會到歌詞里的情感后更有利于教學效果。日本想要通過掠奪與侵占的方式來緩和經濟危機,將魔爪伸向了中國,導致東北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過著亡國奴的生活。那么在抗日的過程中,東北人民如何做?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如何保衛祖國?教師可利用圖片、歌曲以及影片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列舉抗日戰爭中的英雄事跡,組織學生辦手抄報來緬懷先烈,銘記歷史。從歷史史實上升到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與艱苦奮斗精神,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貫穿于整個歷史課堂,構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三)微觀學習與宏觀學習所占的比重不同
我認為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針對初高中兩個階段的學生,微觀學習與宏觀學習所占的比重并不相同?!稓v史課程標準》中關于知識目標方面:對初中生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高中生的要求則是“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不難看出,相比于初中課程,高中課程更注重宏觀知識的學習。初中生階段,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不及高中生,所以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材料的引用要少而精,具有代表性即可;高中生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抽象思維迅速發展,材料分析能力顯著提高,在具備了基本歷史史實、歷史概念的基礎上,教師便可擴大學生視野,引導學生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
不難發現,微觀學習為宏觀的把握奠定了基礎,《白虎通·情性》中提到:“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知著者也。”所謂見微知著,正是如此;而宏觀把握又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運用,是對知識理解的升華。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宏觀與微觀的有機結合,不能過分夸大一方的作用,亦不能忽略一方的作用,能在歷史教學中將兩者有機結合,并發揮出教學最大的功能,是教師需要加強和鍛煉的。
參考文獻:
[1] 周兵.顯微鏡下放大歷史:微觀史學[J].歷史教學問題,2007(2):38- 43.
[2] 俞金堯.微觀史研究與史學的碎化[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1 (12):3-5.
[3] 王傳奇.微觀史學對歷史研究的利與弊[J].社會科學家,2013(8): 147-150.
[4] 林崇德.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面向未來應該培養怎樣的人[J].中國教育學刊,2016(6):1-2.
[責任編輯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