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摘 要:學生主體性教育模式是現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它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當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只作為主導時,課堂教學才可以說是成功的。
關鍵詞:興趣;能力;意識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2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138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差異,賞識學生的嘗試,激勵學生的成長。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調動學生主體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善于學習并樂于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成功中培養創新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已迫在眉睫。
一、創設情境,培養和激發學生的主體學習興趣
學生的智慧迸發往往是一定的情境感染下發生的,因為情境能讓學生最大限度的投入,情境能讓學生注意力持久,思維活躍,情境能引發學生的靈感。如果在課堂上學生能“身臨其境”,全身心地投入,這表明,教學的最佳時候到了。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教學中利用音樂、美術來配合講授,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到特有的意境,可以充分發揮音樂、美術的美感作用。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創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用音樂魔力來渲染情境,可以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也可以由老師哼唱或演唱,但在對音樂的選擇上要注意樂曲本身的內容要符合課本章節內容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學習《神圣抗戰的開始》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保衛黃河》這首歌曲,用音樂特有的激蕩力把學生帶進那戰火彌漫、烽煙再起的歲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講授《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一課時,我播放了一段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視頻。通過這段視頻既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使學生掌握了本目的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質疑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探索意識
“疑”是思維的開端,是探索的前提。因此教學過程必須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學生產生疑問,暴露困難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課堂的思考題的使用率非常高。怎樣使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暢所欲言的動腦、動口,思考題設計的合理性就勢在必行。
在設計每一課的思考題時,要以學生為主體,考慮提出問題的輻射面和提問對象的輻射面。設計問題的難度要適合大多數學生,不能總是關注、提問幾個少數優等生。另外,問題的設計要有藝術性,做到根據教材的重點,學生的心理素質精心設計,既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要融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為一體,還要促進學生多角度思維,培養創新能力。例如我在講《秦的統一》一課時,設計如下思考題:1、秦統一的時間、經過?2、統一后,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強中央集權?3、采取這些措施對后世有什么影響?這樣通過一步步的提問,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面向了全體學生,又有一定的難度,啟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主體意識。又如在講《冷戰中的對峙》一課時,我又設計了這樣一些思考題:1、什么是“冷戰”政策?開始的標志?2、“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各有什么表現?3、兩極格局形成和結束的標志是什么?4、美蘇爭霸分為幾個階段?各階段特點?相應的歷史事件?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和拓展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地解疑過程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潛能和創造力,創造性的進行思考,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三、扮演角色,培養學生的主體實踐能力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初中生的好奇之心不僅突出,而且外露,并勇于參與。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把游戲引入課堂,讓學生充當不同角色,讓學生體驗,以增加情趣,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例如在學習《伐無道,誅暴秦》這一課時,讓學生表演大澤鄉起義的情景,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陳勝、吳廣。并利用多媒體出示大澤鄉起義圖片,配合學生表演。學生惟妙惟肖的表演,生動的再現了當時農民領袖的情緒和語言,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歷史圖片、學生表演和其他學生融為一體,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對其扮演的角色興趣盎然,心理輕松,負擔不重,不僅學有所樂,樂中求進,而且實現了學生主體參與,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四、巧用現代信息手段,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現代信息技術不僅改變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而且改變著我們的教學。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既豐富了學生的感性世界,彌補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的不足,又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鮮活。在現代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有效促進了課堂教學改革,優化了教學環境,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媒體技術,為教學服務。例如我在講《鴉片戰爭》一課,在講到虎門銷煙一目時,我播放了一段視頻,通過這段視頻把學生帶入到清末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得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虎視眈眈,而一批批有識之士,為了國家的存亡,奮起反擊,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歷史使命感。又如在講《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課時,我播放了一段開國大典的視頻,通過這種聲、像的結合,學生仿佛置身其中,親身感受到中國人民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終于揚眉吐氣,從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感情得到升華,無需教師再用語音進行思想教育。
從這兩個案例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信息技術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內容的顯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進行“無縫溝通”,尊重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掌握了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課堂教學中,要吸取經驗,不能為媒體而媒體,要掌握“度”,不能適得其反,要利用媒體技術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依據主體性教育思想,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視學生為教學活動的真正主人,與學生一起研究,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采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手段,點燃學生“學”的火花,使學生能興趣盎然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主體。
參考文獻:
[1] 郭延慶.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內蒙古教育,2003(4) :35-36.
[2] 李慶滿.淺談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成功(教育),2009(11) :81.
[責任編輯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