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強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對于有效性教學的研究更為廣泛和深入。很多學科的教師都致力于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的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也應該積極探索和實踐,得出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切實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細節;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16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102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關注教學有效性的實現。為此,本文將從科學安排問題,激發學生產生探究欲、利用課上細節作為教學切入點,以此彰顯數學知識學習的魅力、運用多媒體,使抽象知識形態化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展開研究,以供參考。
一、科學安排問題,激發學生產生探究欲
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將使學生得到思維鍛煉的契機。有鑒于此,數學教師必須在課上實現對問題的科學安排,以此為學生構筑問題情境,使學生依托其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展開對問題的獨立思考與探究。從此種教學模式的實施特點來看,其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對此前掌握的相關數學知識的梳理與回顧,同時亦會使學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樂趣所在。除此之外,受限于身處課堂的情形,學生無法直接同現實生活所接觸,而數學教師為其設計的問題,將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之下,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從而幫助學生展開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的探究,并將使學生為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而傾注全力,最終到達數學知識的彼岸。
二、利用課上細節作為教學切入點,以此彰顯數學知識學習的魅力
對于任何教學活動而言,均是教師同學生之間進行的知識交流與溝通,同時,因教學與受教的雙方均為具有獨立思維、獨立意識的單一個體,因而在課上教學環節之中,經常會發生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所未曾預料到的情況發生,面對這些突發情況的出現,教師應當洞悉其對課上數學知識教學活動的意義所在,進而將其打造和升級為課上教學過程的閃光點。
(一)注重對學生課上表現“閃光點”的發掘
新課改強調了教師必須在教學活動中實現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數學教師十分注重同學生進行課上知識交流與互動。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對于一些知識點已經較好地理解與掌握,而且還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對這些知識點的創新應用,盡管想法并不成熟,但數學教師應當把握住這一契機,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鼓勵與肯定。
(二)注重對學生“誤點”的合理處理
在教師為學生講解過一個數學知識點之后,因為學生剛剛接觸到這一知識點,其尚且處于知識的消化與吸收階段,因此在解題應用時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多數教師為確保教學進度,往往簡單地向學生講解正確的解題辦法便進入下一個知識內容的講解,如此將導致學生無法形成對前一個知識點的全面領會。因此,數學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誤點”的合理處理,以便使其他學生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再次出現同樣的錯誤。
例如,教學“3的倍數”時,筆者列舉出一些3的倍數讓學生觀察,分析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學生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一個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如果是3、6、9,那么這個數是3的倍數;如果不是3、6、9,這個數就不是3的倍數。”這明顯是一個“誤點”。為此,筆者號召全班學生對此進行驗證。大家的驗證結果,激起了那位學生的靈感,他將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如果一個數的各個數位上數的和不是一位數,再把它的和的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一直到是一位數為止,看它是不是3、6、9。這就使原本一個錯誤的猜想演繹成正確的定理。學生有了錯誤,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數學教師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加以思考,分析其形成錯誤思想的原因所在,進而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重構。
三、運用多媒體,使抽象知識形態化
多數數學教師習慣于為學生布置大量的習題內容,將此作為快速提升學生數學成績的方式。然而這樣一來,將使學生淪為機械的解題工具,感受不到數學之美。為避免這一情況,數學教師要善于借助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形式為學生直觀地展現出來,從而幫助學生降低理解難度。三年級數學新教材中“平移”一課,為了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現象,我利用多媒體制作了“旋轉門”“推拉門”的動態過程,在課堂上演示它們的運動過程,從而揭示平移概念。并設計了小熊跳格子的flash,將物體位置變化的過程演示出來,孩子們一開始以為是一款小游戲,興趣十足地盯著動畫看小熊的運動路線。同時配以當下最受學生們喜愛的TOM貓的卡通形象講解平移的過程和平移的基本知識。將抽象知識融合與動畫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求知欲望,不僅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而且將復雜知識簡單化,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四、結語
對于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的探索并非一時一日,也非一兩種方法便可奏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踐,充分探索任何一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有效性教學的探索貫穿到每節課的教學中,從而點滴積累,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葉麗仙.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教學[J].考試周刊,2014(18):70- 71.
[2] 劉輝.“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05):112-113.
[3] 張衛星.小學數學教材靈活處理策略例談[J].教育科學論壇,2011(04):108-109.
[4] 李光樹.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目標的認識[J].課程·教材·教法,2010(11):90-91.
[5] 洪春芳.淺議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實施[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03):20-21.
[6] 李娟.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2(02):78-79.
[7] 張海蝶.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建構[J].科技創新導報,2011(04):55-56.
[8] 鄭波.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做法[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4):69-70.
[責任編輯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