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逶
摘要:美國的檢察制度堪稱最有特色的檢察制度,其組織結構、權力地位、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以及檢察權力在偵查、起訴、執行等各個階段的運行,都與中國的檢察制度有很多不同。雖然檢察制度在各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各不相同,權力內容也不相同,但是無論對檢察權力、檢察制度、檢察機關如何定義和評價,檢察制度在國家權力中都是舉足輕重的。本文以美國的檢察制度為角度,對其檢察機關的設置、權力運行展開論述,并以檢察官專橫的權力為線索對其權力的濫用進行分析,最后提出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美國檢查制度 機構設置 權力裁量 改革前景
中圖分類號:D92;D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0-0055-02
一、分權視野下的美國檢察機關設置
(一)美國檢察體制的獨立性
在美國,聯邦及各州均設有司法部,分由聯邦總檢察長及州總檢察長統領,聯邦及州檢察機關與相應級別司法部合署辦公。郡市等地方,因未設立司法局,故這一級別并不存在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部門合署辦公一說。與我國大陸地區只有一套檢察系統相比,美國擁有多達近3000個在組織框架、政策及運作上迥然不同的檢察機關。雖然數量眾多,但按照美國雙重主權原則可劃分為聯邦、州與地區檢察系統三個相互獨立的檢察體系。其中,“三級”指聯邦、州及郡市;“雙軌”則是指聯邦檢察系統與地房檢察系統平行,互不干擾。總的來說,美國的聯邦、州與地方各級檢察機關之間并無上下隸屬關系,從廣義上講,州與郡市級檢察機關都可以籠統稱之為地方檢察機關。而在設置方式、人員組成、業務范圍等方面,聯邦檢察系統與州檢查系統互不隸屬且各有千秋。
(二)聯邦與州檢察系統的分權與合作
談及美國聯邦檢察機關與州檢察機關的分權,就不可避免地涉及雙重起訴的困境。目前,聯邦刑法規定的犯罪類型中有許多罪名無異于州刑法的翻版,正如美國刑法學家詹姆斯·B·雅可布所指出的,“如何區分聯邦罪行和州罪行呢?這一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實際上,罪行是無法分門別類裝入這兩個籃子的”。而聯邦憲法第五修正案規定,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為而兩次遭受生命或身體的危害,這便是著名的雙重危境原則,即檢察官不能就同一犯罪事實向犯罪嫌疑人提起兩次公訴。但這種限制僅局限于同一司法區內,而聯邦與州則不在此限。舉例來說,一人在某個州觸犯了該州的法律,州檢察官可以向州法院起訴該犯罪嫌疑人;同時,如果聯邦檢察官主張該犯罪嫌疑人同樣觸犯了聯邦刑法,其仍可再行使公訴權而向聯邦法院起訴。也就是說,當某個不法行為同時違反聯邦刑法和州刑法時,聯邦檢察官和州檢察官都可合法介入并分別起訴。這并不違反雙重危境原則,因為根據雙重主權原則,聯邦和各州在各自的權力范圍內被視為享有主權的政治實體。為了確保有限執法資源得到科學的統籌,《合眾國檢察官手冊》要求,一旦案件涉及聯邦與州的雙重管轄,聯邦檢察官應盡快與州檢察官協商以確定最合適的單一起訴方式,以便兼顧聯邦與州利益。
雖然在這種分權的視野下,聯邦檢察機關與州檢察機關間的關系并不總是十分和諧,有時雙方甚至會發生激烈的對峙,但在處理某些重大案件時,聯邦檢察機關就會與州以及地方檢察機關傾力合作,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自2008年以來,由于金融海嘯的影響,聯邦與州檢察機關從務實角度出發,并認識到各自的優劣勢,在某些案件中打破慣例,如在金融犯罪的案件中開展實質性的合作偵查,以加強兩者間的合作交流。
(三)州與地方檢察系統的分權與合作
在州與地方檢察系統方面,州檢察系統中的檢察職能是分散的,大多數州的地區檢察機關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而州總檢察長對其并沒有實際控制力。由于擁有廣泛而幾乎無限制的自由裁量權,使得地區檢察官成為美國現代刑事司法行政系統中最為重要的人物。與聯邦總檢察長不同,州檢察長通常只有很小或是根本沒有起訴權,盡管他們可以負責為刑事上訴提出論據以及為判決后的申訴進行辯護。雖然從理論上說,州總檢察長有權審查地區檢察官之職業道德及不法行徑,但實踐中只有極個別地區檢察官因其不端行為遭到州總檢察長的紀律處分。一般來說,州總檢察長與地方檢察官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三類:多數州的總檢察長與地方檢察官相互協調幫助,少數州的總檢察長對地方檢察官起訴工作有監督權,少數州的總檢察長無權干涉地方檢察官工作。
二、專橫的正義——權力與裁量權的濫用
針對目前美國檢察制度存在的各類問題,美國檢察學家安吉拉·J.戴維斯認為,未來檢察職能改革應至少完成兩項目標:一是消除檢察自由裁量權之恣意妄為;二是創設增進現有檢察問責制。其中,檢察官的權力濫用問題最為突出,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導致了檢察官一系列檢察行為不端的事件頻發,這對當事人,乃至于整個社會、法律、政治體制都會造成巨大的危害。
檢察官擁有難以想象的權力,他們在每日作出的重要決定、尤其是在起訴和辯訴交易決定中行使著寬泛的裁量權。他們的決策通常是專橫的、匆忙的、沖動的,但由于檢察官并不公開作出這些決定,同時又缺乏有效的監督或問責機制,即使他們存在不端行為也極少受到處罰。事實上,只要他們保持高的定罪率,他們常常就會得到提拔和晉升,因此,檢察官的不端行為就會受到不斷強化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1]一些檢察官,特別是那些尚無經驗的、處于一種為贏得勝訴而不計代價的氛圍的檢察院中的檢察官,可能無法認識到他們行為的違法性。因此,一些檢察官會在不知不覺之中越過適當行為的界限,滑入不端行為的深淵,即便他們知道這種不端行為是非法的。
如上所述,即使這種檢察不端行為給被害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檢察官卻極少受到處罰,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聯邦最高法院極少收到對檢察官的正式訴求,因為最有可能發現不端行為的人是律師,但辯護律師害怕檢察院的報復——檢察院將繼續在這些辯護律師的案件中動用寬泛的權力及自由裁量權;二是即使提出不端行為的訴求,通常對檢察官的懲罰也是很輕的,這或許是因為檢察官常常受到法律職業的尊重。
三、改革的前景
1.強化懲戒程序
國家、州和地方律師協會應通過深入調查來評估州懲戒程序,并著手進行檢察改革,把強化懲戒程序作為最優先考慮的改革目標。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這一程序是糾正檢察不端行為的適當措施,因此,必須把強化懲戒程序作為優先改革的目標。如上所述,在絕大多數關于檢察行為不端的申訴得到維持的案件中,檢察官受到的懲罰不過是批評或是訓斥等輕微的處罰,因此,美國律師協會刑事司法部門應當向美國律師協會代表大會提出決議,建議州和地方律師協會對其律師懲戒程序進行評估,以確定他們對于糾正不端的檢察行為是否有效,而州和地方律師協會應盡快成立工作小組進行相關的評估。這些工作小組首先應查明在既定的時間段內,對檢察不端行為提出申訴的數量有多少,以及申訴是如何解決的。接下來他們應當會見地方初審法院的成員,以確定這些法院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對檢察不端行為的申訴,以及法院成員是否移送處理犯事的檢察官。如果工作小組發現懲戒程序對檢察不端行為申訴使用不足,每個工作小組都應當查明使用不足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使申訴救濟機制更為有效的改革建議。
2.強化選舉和任命程序
一是發起公共信息運動,向公眾提供有關檢察義務和責任的日常信息。這種公共信息運動應告訴公眾檢察院是如何運作的,包括檢察院的目的、目標、義務和責任,例如,提供關于起訴決定、大陪審團和辯訴交易的一般信息。這些信息可以以宣傳冊的方式發布或是放置在一些公共建筑方便民眾獲取,同時,也可以在公共論壇或是電視節目上向公眾提供相關信息。進行公眾信息運動,與當前檢察機關促進與公眾關于檢察活動的交流的努力是相一致的,例如,在美國,很多地方都實行了社區檢察院制度,以使檢察官融入所服務的社區。[2]而公共信息運動應對這一努力進行補充,以擴充公民使檢察官擔負責任的權力,并幫助并提升公眾對刑事司法制度的信心。
二是設立檢察審查委員會以告知公眾特定的檢察院是如何履行其日常義務,并對檢察官的監察決定進行隨機審查,以防止不端行為以及專橫決策。檢察審查委員會可以審查起訴和辯訴交易決定,看其是否遵守美國律師協會的檢控標準,而這些隨機抽查也將鼓勵檢察官書面闡述他們作出決定之理由。當然,委員會成員也可以會見檢察官、被害人與證人,以查明檢察官是否遵守既定的標準。與上文提到的懲戒程序不同,這種隨機審查將準許進行積極的審查來發現檢察官“糟糕的”做法,而不是取決于這些不為公眾所知的不端行為的偶然發現,并且,這種隨機性質的審查更有可能防止專橫的檢察決定。在完成抽查之后,委員會可以制作相應的公開報告,并報告檢察官違背或遵守檢察職能標準的具體做法或政策。
3.立法的必要性
上述的兩個改革建議雖然在檢察官的支持和合作下,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性,由于檢察官對于自身應如何履行其義務和責任的認識不同,一些檢察官可能會認為檢察職能仍存在可以改進的余地而認同部分改革方案;但在現實中,很多檢察官可能都反對這些建議,一些檢察官可能會認為并沒有改革的必要,目前的責任機制已經十分成功完善,從而拒絕改革的努力。因此,如果沒有立法來執行這些方案,在沒有檢察官完全合作的情況下,改革方案根本無法有效地推行。檢察官或許會說,這些改革措施使得檢察官的動機受到外部力量的調查,從而冷卻檢察官們的執法熱情,對于自由裁量權的司法干預會極大地降低檢察效率。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改革措施并不是為了冷卻適當的、公平的執法,而是為了完全消除不公平、歧視性的執法,并代之以公平、無偏的執法,以促使檢察官遵守倫理規則,保證被害人和被告人受到平等的對待。所以,鑒于改革會受到檢察機關的反對阻撓,要保證改革順利推行,最終可能還需要頒布相關立法以促進改革。
參考文獻:
[1][2](美)安吉娜·J.戴維斯.專橫的正義——美國檢察官的權力[M].李昌林,陳川陵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3]張鴻巍.美國檢察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美)瓊·雅各比.美國檢察官研究[M].周葉謙等譯.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0.
[5]何家弘.檢察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
[6]周振雄.美國司法制度概覽[M].上海:三聯書店,2000.
[7]陳業宏,唐鳴.中外司法制度比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