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迎春
我國著名德育學家魯潔先生認為:“道德之知擔當著道德的承諾,它要引導人的道德行為,使人去過有道德的生活?!比绾螌⒌赖轮c兒童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需要一個整合的平臺或憑借。生活敘事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平臺。通過讓學生講述自己生活中親身經(jīng)歷的道德小故事,將學生的生活故事帶進課堂,實現(xiàn)敘述、討論、評價的有機結合,使之與品德課程的教學有效結合起來,推動學生的道德自我建構和道德能力發(fā)展。
一、生活敘事確立道德認識
學生所敘的生活故事中,有很豐富的道德資源,需要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質疑、爭辯,引導學生去偽存真,挖掘有利于推動學生道德發(fā)展的資源,讓學生設身處地經(jīng)歷道德體驗,逐步抽象為道德知識,進而促進道德觀念的形成。
比如,在教學《遵守規(guī)則》這一課時,一學生敘述跟爸爸開車出門,在斑馬線禮讓行人,等了很長時間,有個奶奶對爸爸豎起大拇指的故事。敘述的學生很自豪并表示自己一定會堅持這樣做,但有學生卻提出:常常有路人不走斑馬線,隨意橫穿馬路,這樣根本無法讓,也不該讓。學生們圍繞“這種情況該不該讓?”的問題激烈地爭論起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甚至是辯論,澄清了已有的價值觀念,學生之間互相支招,幫助同伴尋找解決這些“難題”的方法,教會同伴如何面對這些事情。
二、生活敘事豐富道德體驗
在生活敘事過程中,無論是敘述內容、敘述方式,還是敘述者、傾聽者,都有豐富的德育體驗資源值得挖掘。以生活敘事方式組織課堂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德育課堂活動中來,敘述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且滿足了學生好說好動的天性,在活動中有話可說,消除自卑,培養(yǎng)自信,更滿足了兒童傾訴和獲得伙伴認同的心理需求。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我是小學生啦》一課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新學校經(jīng)歷的事情,學生們紛紛講到新生培訓那天,學校開展“書包節(jié)”活動的感受:鼓號隊夾道歡迎時感受到哥哥姐姐及學校對自己的歡迎;家長給自己背上書包那一刻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與家長擁抱分開時家長的眼淚瞬間讓自己覺得長大了;老師跟我們打招呼時燦爛的笑容,讓我不再害怕新學校……在小伙伴奶聲奶氣、斷斷續(xù)續(xù)的敘述中,學生感同身受,仿佛回到了當天,想象體驗喚醒了“親身體驗”,道德感知更豐富更清晰。
三、生活敘事引導道德行為
生活敘事讓品德教學充滿體驗和智慧,但最終還是要要落實到道德行為上。
首先,通過生活敘事的評價促進道德構建,發(fā)展道德能力。生活故事進課堂,經(jīng)歷“講述——交流——思辨——認清”的心理活動歷程,讓道德能力得到發(fā)展。比如,六年級學生處于青春期逆反期的敏感時期,在教學六年級《對立,還是溝通》這課時,有一位同學敘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她說到父母偷看她日記本的事,她對父母意見非常大,在課上講述時潸然淚下。在這個時候,教師首先安慰她,肯定了她把自己心結說出來的勇氣,然后讓孩子們交流、支招,遇到這種問題我們怎么辦?孩子們炸開了鍋,有些孩子也感同身受表示不滿無助;有些孩子提到父母的苦心;有些孩子說到要坦誠和父母溝通等等很多解決辦法。這時,教師對孩子們提出:善于體諒、主動交流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隨著年齡的增長、成熟,每個人都應當學會運用恰當?shù)姆绞教幚砗突馍钪械臎_突和矛盾。隨著討論的深入和教師的引導,敘述學生閃著淚光的眼神里多了一份認可和堅定。
其次,通過創(chuàng)造美德故事,促進道德踐行。品德課上生活故事敘述,給學生提供了鮮活榜樣,述說出一個個美德故事,推動學生主動在生活中用美好的道德認識指導自己的行為。如在教學三年級《社區(qū)需要我們的共同參與》一課時,有學生說到和爺爺堅持幾年在小區(qū)里打掃衛(wèi)生,幫助鄰里的事。這些美德故事成為課堂上鮮活的榜樣,指導著學生的道德認識和行為,有效促進道德踐行,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逐步得到提升。
第三,通過敘事后的“對話”,引導正確的認知和行動。在故事敘述中,學生個體對故事中道德和人的理解僅僅是初步的,甚至是膚淺和不成熟的。因此,故事后的“對話”尤為重要。學生的敘事,很自然的通過描述具體的道德情景,向教師展現(xiàn)自身的道德認識,教師正好在了解學生道德認識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А?/p>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