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鏡任+侯怡然+孫楊楊
摘 要:漢語“在”方位短語置于動詞之前或之后的規則建立在一個有認知基礎的語意區分。在動詞之前的語意是指涉事件發生的地點;在動詞之后的語意上是指涉人或物的地點,特別是動作結果的地點。這個區別也呈現在日文格助詞で(DE)與に(NI)的對照以及韓文??(es?)與?(e)的對照。這種簡明的區分有助于日本、韓國學生,以及其他國家學習者對漢語“在”方位短語詞序的學習。
關鍵詞:詞序;方位短語;漢語;日文;韓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0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21
漢語的詞序常有區分語意的功能,如果在分析上能掌握到語意區分的本質作為詞序變化的基礎,將有助于外國學生學習華語。本文利用作者早期對“在”方位短語詞序的語意分析來觀察其在日文與韓文的對應,希望這些觀察結果,對日本、韓國學生,以及其他國家學生在學習“在”方位短語時有所助益。
英文詞序有一個特征,就是可以把與動詞有不同語意關系的介詞詞組(prepositional phrase)置于動詞后面句子末尾,例如:(1)I ate spaghetti with meatball. 我們只要把(1)的英文句子翻譯成漢語,便能覺察到“with”介詞詞組有不同的語意:(1)我吃了意大利牛肉丸面。另外,如果有兩個介詞詞組,也是一樣放在句尾,兩者可以自由排序。例如:(2) a. He walked from the library to the park. b. He walked to the park from the library. 然而漢語詞序的預設值要依循兩者的時間順序,因此(2b)不合漢語句法,有關時間順序原則請參見Tai(1985):(2) a. 他從圖書館走到公園。b. *他走到公園從圖書館。也因為英文可以把與動詞有不同語意關系的介詞詞組置于動詞后面句子末尾,不同的語意關系會被表面的詞序掩蓋住。例如:(3)John kept the car in the garage.(4)John washed the car in the garage. 當我們把這兩個句子翻譯成中文時,它們會呈現不同的詞序。如(3)與(4)所示:(3)a. 約翰把車子放在車庫里。b. *約翰在車庫里放車子。(4)a. 約翰在車庫里洗車子。b. *約翰把車子洗在車庫里。而(3)與(4)的區別在日文則是以“に”(NI)與“で”(DE)來區分。(3”) a. ジョン は 車庫 に 車 を 入れました。
b. *ジョン は 車庫 で 車 を 入れました。
(4”)a. ジョン は 車庫 で 車 を 洗いました。
b. *ジョン は 車庫 に 車 を 洗いました。
其實,Hall(1965)就注意到(3)與(4)在句法上的差異。介詞詞組‘in the garage在(3)句中不能不出現,因此是一個要與動詞一起出現的必要成分;而在(4)句中可以不出現,是句中的非必要成分。這個介詞詞組在(3)句中是動詞詞組(verbal phrase)的成分之一,而在(4)句中是在動詞詞組之外的句子成分。因為這個區別,Fillmore(1968)在他建立的“格語法”中,把“方位格”分為“內方位格”(inner locative) 與“外方位格”(outer locative)。介詞詞組‘in the garage在(3)句中是“內方位格”,在(4)句中則是“外方位格”。
Tai (1985)觀察到漢語“在”方位短語置于動詞前,其語意是指“事件”發生的地方,等同“外方位格”;當它置于動詞后,其語意是指“物體”的位置,特別是動作結果的位置,等同“內方位格”。這個區分有其人類認知的基礎,從理論與華語教學來看,這個語意區分不失為一條有用的原則。
本文的第二節觀察這個語意區分在中文與日文的對應;第三節討論這個語意區分在中文與韓文的對應。第四節為結語。
一、“在”方位短語詞序與日文DE/NI 的對應
“在”方位短語呈現出以下四種詞序情況:
A:只能出現在動詞前面(指事件發生的地方)(5)a. 他在廚房里哭。b. *他哭在廚房里。在日文,(5a)要用DE,不能用NI。
B:只能出現在動詞后面(指物體在動作過后的位置)(6)a. 雨下在地上。b. *雨在地上下。在日文,(6a)要用NI,不能用DE。
C:可以出現在動詞前面,也可以出現在動詞后面,但兩者意思不同;前者指事件發生的地方,后者指物體在動作過后的位置。(7)a. 他在桌子上寫字。b. 他把字寫在桌子上。“在”方位短語在(7a)是指“寫字”這個動作發生在桌子上面,在一般的情況下,“字”是寫在紙上或本子上;而在(7b)“字”一定是寫在桌子上面。在日文,(7a)要用DE,不能用NI;而(7b)要用NI,不能用DE。
D:可以出現在動詞前面,也可以出現在動詞后面,兩者意思似乎沒有明顯的差異(8) a. 他在床上睡。b. 他睡在床上。這一類的句子的動詞包含“睡”,“住”,“坐”,“躺”等靜態動詞,在認知上動作發生的地點與人物所在的地點無法區分。(a)句與(b)句的區別是焦點(focus)的不同。(a)句的焦點是動詞,而(b)句的焦點是處所詞。因為(a)句與(b)句的動詞與方位短語沒有時間順序的區別,因此不受時間順序原則的制約,兩種詞序都可以。然而,從焦點的觀點來看,置于動詞前的方位短語指動作的地點,而置于動詞后的方位短語指動作者的地點。這跟前面所提出的方位短語的兩種不同的語意功能也是吻合的。
二、 “在”方位短語詞序與韓文'es?'/'e'的對應
韓文用??'es?'指動作的地點,而用?'e'指個體的地點。如以下例句所示:(9)小猴子跳在桌子上。??????????. 華語的語感(9)句的“在”用“到”比較通順,韓文的對應也一樣,用?'ro'(“到”)表達。(10)a.他在床上睡。????????. b.他睡在床上。????????.(11)a. 他在臺北住。?????????. b.他住在臺北。?????????.
(10)句韓文用??'es?',表示韓文的??“睡”動作的意味比較強。相對地,(11)句韓文用?'e',表示韓文的??“住”動作的意味比較弱。在漢語這兩個動詞似乎也有這樣的對比,所以“他在床上睡著”比“他在臺北住著”通順。
4. 結語
在這篇短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方位短語詞序有其語意區分的基礎。當其指動作發生的處所,要置于動詞之前;當其指人或物本身的處所時,要置于動詞之后。日文的對應是前者用で'DE',后者用に'NI';韓文的對應是前者用??'es?',后者用?'e'。我們相信這些觀察結果,對日本、韓國學生,以及其他國家學生在學習“在”方位短語時有所助益。同時也希望這個“拋磚引玉”的短文能在教學實踐中與中介語數據庫得到更進一步的印證。
1.共同第一作者;2.通訊作者。
參考文獻:
[1] 徐靖.“移動樣態動詞+處所賓語”的認知模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2): 82-88.
[2] 張國憲、盧建.“在+處所”狀態構式的事件[J].中國語文,2010 (339): 483-575.
[責任編輯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