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詠梅
醫生手記
在大多數人眼中,消化性潰瘍是長期飲食不規律的產物,一般成人才會發生。但事實并非如此,兒童也可能患消化性潰瘍,且常常在期中、期末考試前后比較高發。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病例。12歲男孩腹痛10天,黑便4天,有時有臍周不適感,無嘔吐、反酸癥狀。平時飲食不規律,經常不吃早餐。就讀于私立中學,競爭壓力非常大,每天晚上做作業到23時,周末還要上各種補習班,父母對他期望很高。檢查發現他有中度貧血,大便隱血陽性,胃鏡檢查提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孩子患消化性潰瘍,癥狀多不典型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胃、十二指腸黏膜及其深層組織的局限性缺損。青少年兒童消化性潰瘍臨床癥狀不典型,疼痛比較彌散,多在臍周,與進食無關,以十二指腸潰瘍多見,男孩多于女孩,常有明顯的家族史。
十二指腸潰瘍好發于球部,偶爾位于球部以下的部位(稱球后潰瘍),多為單發,也可多發。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性臍周及上腹部脹痛、燒灼感,饑餓時或夜間多發,可持續數分鐘至幾小時。嚴重者可出現嘔血、便血、貧血,甚至穿孔,穿孔時疼痛劇烈并放射至背部或左右上腹部。也有的患者僅表現為貧血、糞便潛血試驗陽性。
壓力大易“擾亂”消化系統
潰瘍的形成是由于對胃和十二指腸黏膜有損害作用的侵襲因子(酸、胃蛋白酶、膽鹽、藥物、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質)與黏膜自身的防御因素(黏膜屏障、黏液重碳酸鹽屏障、黏膜血流量、細胞更新、前列腺素、表皮生長因子等)之間失去平衡的結果。一般認為,與酸有關的因素對十二指腸潰瘍的意義較大,而組織防御因素對胃潰瘍有更重要的意義。
青少年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特殊的學習、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在潰瘍病的誘發因素上與成年人有所不同。精神因素、飲食因素、藥物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是青少年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誘因,尤以學習壓力大、精神緊張、不良飲食習慣最多見。
消化系統是對心理因素最敏感的靶器官,過度緊張、疲勞、不良情緒等可引起大腦皮質功能失調,使自主神經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胃腸道功能。
①自主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興奮,胃腸蠕動減弱,胃十二指腸黏膜血管收縮缺血,黏膜糜爛、壞死,促進潰瘍形成;迷走神經興奮,刺激胃壁細胞和 G 細胞分泌大量胃酸,使胃、十二指腸充血的黏膜脆性增加,容易遭到破壞。
②神經內分泌系統 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皮質酮水平進一步升高,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減少胃黏液分泌。當攻擊因子與防御因子失衡時,就有可能產生潰瘍。
減輕壓力、科學飲食,“養護”消化系統
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為孩子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經常關心孩子是否處于精神緊張狀態,有無因壓力過大、不協調的人際關系或學習生活中的挫折而造成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存在。如果孩子有不安全感、焦慮感、緊張感等負性情緒,家長應幫助孩子緩解精神壓力、調整休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青少年最好在22時前入睡,不僅可以避免夜間胃酸分泌過高,還能緩解精神緊張和疲勞。
飲食方面,家長應幫助孩子養成規律飲食、營養均衡、細嚼慢咽、少吃甜食的好習慣,避免吃完夜宵就睡覺、嗜生冷食物、暴飲暴食、吸煙等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