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妍
摘 要:閱讀品質是指一個人在系列閱讀行為中反映出來的經常的、穩固的特征。閱讀永遠是語文學習的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中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
關鍵詞:中學生;閱讀品質;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05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31
閱度是學習語文的活水源頭,是人們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活動,是繼承前人文化財富,獲取知識、積累信息的最重要的方法。閱讀作為一種學習過程而言,已經為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者所重視。而且新大綱也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閱讀的能力”,因此就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品質,閱讀品質一旦形成,就會支配一個人的閱讀行為,也直接影響著閱讀質量的高低。中學生的閱讀品質,從閱讀的過程來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閱讀的自覺性和興趣性
美國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深有感觸地說:“我們過去重視孩子如何閱讀,而忘記了教他們如何自覺自愿地想去閱讀”,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自覺性,讓學生把閱讀當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讓學生覺得閱讀是生活的一種自然,形成一種習慣;有空就讀隨時隨地的閱讀。閱讀的自覺性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先決條件,只有讓學生產生了讀的欲望,才可能讀,才可能在讀中思考自己和思考世界,進行有效的知識和學習。
閱讀自覺性形成的關鍵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吉姆·特利里斯提出了一個十分高明的辦法——給學生讀書聽。他認為這樣做不僅可以延長他們注意力持續的時間,擴大他們的詞匯量,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促進他們的情感發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從而使他們“自覺自愿地想去讀書”。
給學生讀書聽,這在學生身上收到的效果十分顯著,從而被吉姆·特利里斯說成是“僅次于擁抱”。在這樣的“擁抱”下,學生讀書的興趣上來了,熱情高漲了。給他們讀書聽,逐漸使他們閱讀的態度由“要我讀”變成了“我要讀”。通過在課堂上的大膽嘗試,發現讀書看報的人多了,用零花錢買書的人多了,了解到學生普遍對“給他們讀書聽”的做法感興趣,而且他們承認這種興趣又使他們產生“自覺自愿地想去閱讀”的強烈沖動。學生閱讀自覺性品質的形成,閱讀就成功了一半。只要學生的閱讀成了生活的自然,學生就會大量地讀,閱讀書本,閱讀人生,精思體會,涵泳品味。
二、閱讀的注意力和持久性
語文學習是一個“慢性子”,要細嚼慢咽,要品味,要日積月累,要循序漸進,過程要豐滿、到位。當學生真正進入閱讀的過程中,閱讀注意力和持久性的培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是保證閱讀過程有效進行的重要因素。當代中學生,他們不能靜下心來閱讀,因此教師應該積極促進學生有意注意的發展。只有當他們能夠主動地控制和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才能很好的完成閱讀任務。
如何讓學生的注意力做到集中而持久呢?第一,要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和要求,使他們產生強烈的義務感和求知欲;第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要求學生應該克服“快”、“急”的閱讀心理。每閱讀一篇文學作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耳到、心到,邊讀邊畫。讀完文章后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留下值得回味的東西。這樣,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自制力;第三,教師要嚴格要求,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養成長期閱讀的習慣,教師的要求既要有一貫性,又要使學生通過努力能達到目的。教師可以每周給學生推薦一篇作品去閱讀,并寫出讀書筆記,通過大量的閱讀,就會累積一定的文學常識,文學鑒賞能力也會隨著提高,讀和寫的結合使學生沉浸在文學氛圍中。獲得文學審美的熏陶。體會到文字創作的樂趣。從而提高文學素養。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同時進行幾種活動。邊閱讀邊思考,邊閱讀邊寫作,而且要努力使這幾種活動進行有機的配合。
三、閱讀的擴展性和深入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是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是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
淵博的知識可以培養學生具有敏銳的思維能力和非凡的組織協調各門學科均衡發展的能力。而淵博的知識必須靠廣泛的閱讀,大量的閱讀。如何讓學生順利的廣泛閱讀,第一:讓課堂兼有知識點講授和閱讀擴展的雙重功能。在語文課堂上有意識地對現有的課文進行必要的擴展。如在上《岳陽樓記》之前,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做了這樣的準備:將學生帶到了學校所在的玉井峰山,講述玉井峰山的來歷,傳說唐僧師徒經過這里曾經飲水為泉,留下了造福一方的唐泉。聽了我的介紹,學生一個個激情滿懷,我趁機打趣道:好了,下面我們回教室學習《岳陽樓記》,看看大作家是怎樣寫景記樓的。學完,我們也學學大作家,寫寫玉井峰,寫寫唐泉。這樣,學生對語文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第二,對學生閱讀的擴展要注意方法。要因勢利導,介紹給學生的文本,要進行恰當而合適的解讀,讓學生有目的的閱讀,去理解作品的內容,從而達到教會學生學習的目的。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古人的理論給我們這樣的啟示: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善于質疑,進而釋疑,達到深入透徹的領悟問題。如何使學生對閱讀的內容深入理解?課采取一下方法:第一,加強誦讀記憶。學生誦讀記憶時,眼睛看,嘴巴念,心里想,耳朵聽,許多器官同時運用。這個過程是對閱讀內容再理解的過程。第二,加強寫讀書筆記的訓練,“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光多讀還不夠,還必須會讀。摘要優美的詞句,表達自己的心得體會,又利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這樣日積月累,由抄到寫,寫起文章就會輕車熟路,信手拈來,并且加深了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閱讀就是一次或長或短的旅行,在生命的旅程中,讓自己靜下心來,沉浸在文字之中,這是一件無比快樂而富有意義的事情。就當代中學生而言,不能只讓學生置身題海,更多的讓他們進行廣泛而深入的閱讀,培養閱讀的習慣品質,為他們的人生插上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 尹振懿.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8) :36-39.
[2] 楊永燦.淺談中學生閱讀品質的培養[J].南方論刊,2011(s1):75-77.
[責任編輯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