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一
摘 要 在小學科學教育教學中,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緊密相連。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為了培養學生合作能力,探索提升的效果,使其在獲得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科學思維,有特別重要的實踐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 思維 方法 合作 章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1情境導入
(1)師:我知道孩子們都喜歡交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幾位好朋友,看看它們是誰?大聲的喊出它們的名字。(多媒體播放各種動物的圖片)
(2)師:還有幾個朋友的膽子小,藏起來了,如果你知道了就迅速的叫出它們的名字。(多媒體播放各種動物的叫聲)
師:剛才你們是通過什么信息知道躲起來的朋友是誰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聲音)
(3)師:是呀,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各種自然的和人為的聲音。讓我們一起進入奇妙的聲音世界,共同研究聲音的問題。你想研究聲音的哪些問題呢?(學生提問,教師板書于黑板上)
(4)師:你們想研究的問題還真不少,咱們今天先來研究聲音的產生好嗎?(教師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2實驗研究
2.1探究(一)——制造聲音
(1)師:我們剛才聽了許多小動物的叫聲,在生活中你還聽到過哪些東西發出的聲音呢?
師:你能用桌上的器材制造出聲音嗎?
師:那我們一起來制造聲音,看那一個小組制造聲音的辦法多!(用多媒體展示實驗要求,學習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
(2)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制造聲音并記錄制造聲音的方法。
(3)匯報展示制造聲音的方法。
2.2探究(二)——猜想原因
(1)師:剛才同學們用各種物品制造出了聲音,你覺得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教師抽學生回答匯報。
(3)師: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只要給物體一點外力,它就會發出聲音?
2.3探究活動(三)——實驗驗證
(1)師:為什么我們給物體一點外力時,它有時會發出聲音而有時又不發出聲音,這究竟是為什么嗎?現在再用桌上的物品制造聲音,觀察物體發聲時和聲音停止時有什么不同的現象或者感覺到了什么,并記錄下來。(多媒體展示實驗探究記錄單)。
(2)小組合作實驗。
(3)學生匯報展示。(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相關內容)
2.4探究活動(四)——得出結論
(1)師:你們都是細心的孩子,在實驗過程中發現物體發聲時在哆嗦、顫抖、抖動等,在科學上我們說物體在“振動”(板書:振動)。
振動就是指物體做快速的來回運動,這是聲音產生的根本原因。
(2)反證驗證。
師:同學們能制造各種聲音,你能讓聲音停止嗎?②、一個學生制造聲音,其他學生想辦法讓聲音停止。
師:聲音停止之后,你發現了什么?
師:大家都看見了,震動停止了,聲音也就隨之停止了。這又從反面證明了物體的振動產生了聲音的結論是正確的。這在科學上叫做反證法!(師板書:反證法)
(3)科學素養培養。
師:剛才同學們對聲音的產生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可能沒有發現,其實你們剛剛經歷了所有科學家研究問題的一般步驟(多媒體展示):觀察現象——大膽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事物的本質)。只要大家嚴格按照科學的探究步驟研究問題,你們一樣可以成為科學家的!
3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培養
(1)師: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帶的振動,使我們能毫無阻礙地與人交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聲帶呢?(多喝水,課間不大聲喧嘩,不長時間持續講話等)
(2)師: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一些不能與別人正常交流的人,同學們應該怎樣去對待他們呢?
4總結全課,并提出下一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結語:通過這節課,我們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下節課我們將研究聲音的傳播,請同學們可以先收集一些相關資料,更好地進入下一課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王振清.小學科學新課程實施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學周刊,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