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騰高
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學中,以學生親身參與為主要途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把生活問題化為學習的內容,使學習問題生活化,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會正確處理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感悟人生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教學目標的設定,要不脫離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及學生解題能力、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掌握、分析能力提升的切實需要,重視對學生現實問題應對能力的培養,并注重方式、方法、教育過程的三效合一性。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我知我家》一課中,筆者把知識目標設計為: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家的含義,認識家庭的特點及家庭關系的確立,明白子女與父母的關系是不可選擇的;把能力目標設計為:提高學生認識、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培養學生感受有關發揚良好家風,學習并繼承家人優秀品質的能力;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計為:培養學生熱愛家庭、熱愛父母的情感,引導學生繼承家庭的良好傳統,學習家人的優秀品質,增強對家庭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1. 合理開發和利用生活化教材
思想品德教材的編寫是立足于學生視角,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和認識能力基礎上的。教材以生命、道德、法律、政策等作為內容。以此為標準,思想品德課程教材的編寫,不僅以知識信息的傳遞為基本內涵,還在課程內容中不斷地融入日常生活和活動中所出現的各類行為范例和話題。在此種思維模式下新教材的編寫相對于傳統的教材更具有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在強化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性的同時,也給予教師更為廣闊的創造平臺和教學自由。
2. 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認知和生活經驗角度入手,將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悟與課堂學習所獲得的間接經驗有機結合起來,構建符合學生需要的生活實踐性課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世界認知角度來看,學生的成長及生活經驗的積累主要依靠其不斷地從其所熟悉的生活世界中汲取養分來完成經驗構建。因此我在備課時,考慮到現實生活對學生的態度、思維方式、行為等的深刻影響,并以其為思想品德課程教改的土壤,將學生的生活體悟和現有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對生活探究的興趣、探索需要有效的融入生活化課堂設計中,由淺入深的幫助其正確認識和分析問題,并在此過程中促進良好的品德的形成。
三、教學方式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在教學中體味到輕松愉快的基礎。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程中,以活動課的方式,不斷地引導學生逐步參與社會實踐、體悟社會生活、融入社會生活,進而進行品德和思想的內化、升華。
1. 營造語境生活化
學生在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友愛、平等的師生互動過程中,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參與度、情緒等更容易受到感染。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探索能力、靈感、聯想均會被最大化激活,很容易跟隨教師腳步發現并提出問題,在輕松、自由的環境里達成思維創造性拓展的目的。在課程設計之初,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營造可以直接進行心靈對話的生活化語境,歸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展示自己的知識、情感、思想、精神面貌,并以此作為與學生進行心靈層面互動溝通的基礎。
2. 創設情境生活化
根據教學內容、個體的差異化、學生心理特點的差異為依據而構建起來的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組織形式,將學生的思維放置在其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更為良好。因此,教師的職責即以某種教育目的為核心,精心創設生活化情景,引導學生自覺進入獨特的體驗式學習狀態,在對真實場景的熟悉中自然實現自我感悟、自我認知、自我教育,進而將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轉化為積極主動的自我心靈創設者。
3. 實踐活動生活化
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地考慮到學生的實踐需要,進而將教學過程設計成學生可以反復進行親身體驗的歷程。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比較關注的問題,借助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參觀訪問等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撰寫調查報告、論文等。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資料的收集和對實踐的參與,可以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從教室向社會轉移的目的,以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活動實踐方式來不斷地增強教學的可執行性和實效性,有效地促進理論聯系實際。
責任編輯黃日暖
見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