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云
導學案,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內容之前,由教師編制的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學生導學案的完成質量直接影響到上課的效果,而課堂上學生能否高效利用導學案交流、展示則決定著這節課的成功與否。那么,當學生拿到教師精心設計好的導學案時,我們應該如何指導學生有效使用呢?本人結合自己多年利用導學案教學的經驗,就如何指導學生有效使用導學案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課前指導學生有效完成導學案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情,事先都要有充分的準備。沒有課前高度的自主學習就難以保證課中充分的交流互動,課前的充分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要使導學案能真正發揮它的引領作用,很有必要指導學生掌握如何獨立自主全面完成導學案的方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和有關的教輔資料;上網查找資料;請教家長或同學。
二、課中指導學生高效利用導學案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利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時,我努力做到: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重點和難點放手讓學生議論;提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交流、解答;結論放手讓學生概括;規律放手讓學生自己尋找;知識結構體系放手讓學生自己構建,充分給學生自學、合作探究、討論、發言、展示的機會。為了讓導學案有效發揮它的作用,在使用導學案教學時,也要對學生進行認真指導,可以采用這樣的程序:小組討論交流導學案;全班匯報展示導學案;知識點撥、歸納。
例如:在進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節課的教學時,因為課前學生已經很充分地完成了導學案,所以在課上,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設疑激趣,引入新課:討論交流展示導學案的第1題。利用課件,強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討論交流展示導學案的第2題。應用新知,鞏固練習:全課總結,暢談收獲。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教學效果也好,真正實現了學生的有效學習與教師的有效教學!
三、課后指導學生修訂完善導學案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先入為主”的習慣,當大腦把錯誤的東西當作正確的東西記憶之后,它就相信它是正確的,并且記住了。從學習的效果來講,學生做錯的題目,正是他們不懂,需要彌補的。所以,課堂上學生學習使用過的導學案,要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依據教師點撥、課堂互動成果修訂完善,并指導學生歸類存放,定期查閱。
四、運用激勵機制讓導學案的使用更有效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地運用激勵機制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做出進一步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績。每次我都會對導學案完成得好、課堂能充分利用導學案、認真修訂導學案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有時還會在他們的導學案上加分或畫紅旗獎勵,做得特別好的還會在全班展示、張貼;而對于應付了事,隨便亂做的,除了進行批評、要求重做以外,還會給這些小組扣分、全班點名等等。這樣,就能讓做得好的學生繼續做得更好,也能對做得不夠好的學生起到鞭策作用,以便下次做好。
利用導學案,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大幅度提高課堂效率,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我們在新課標的指引下,以導學案為載體,采用各種靈活多變的教學途徑來優化我們的教學,努力構建有效課堂,讓“導學案”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師、服務于課堂,同時也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充滿智慧,充滿理想,充滿魅力!
責任編輯黃日暖
見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