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翠萍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對于多個方面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而我國社會保障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主要矛盾在于社會保障的供給與人們群眾對社會保障需求之間存在不平衡現象。在這樣的形式之下,推動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主要矛盾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推動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得以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就主要針對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途徑進行相關方面的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社會保障;社會民生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01
一、前言
在時代的發展與改革洪流之中,社會民生問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性關注,由于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公民都能夠憑借自身原因而良好的生存與社會中,總是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遭遇生存困難,因此,社會保障就由此而產生。所謂的社會保障,簡單來講,就是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是由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以及優撫安置等方面所構成,對于維護社會穩定發展、促進社會經濟進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發展中,我國公民對社會保障的需求與國家給與公民的社會保障存在著嚴重不平衡的現象,這一矛盾假若長期存在并且沒有采取合理有效措施的話,勢必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因此,推動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
二、我國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由于受到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在實際的改革過程中存在這一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以及誤區的存在,假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的話,勢必會影響整體的進步與發展。為此,這一章節就首先對我國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明確,從而為改革途徑的提出奠定基礎性作用。
(一)理論內涵認識不足,缺乏真正的理解
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內涵認識不足,缺乏真正的理解,而且普遍存在兩方面的錯誤認知,一方面,部分人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在性質上屬于換湯不換藥類型,盡管明確了我國改革的延續性,但是卻忽視我國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從而未能有效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實質;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是屬于新生事物,是在借鑒西方經濟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活動,但是這種觀點導致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進行簡單的理解,簡單的將改革活動與供給經濟學相結合,沒有從實際發展情況出發,使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不足,難以發揮有效作用。
(二)缺乏高素質人員、沒有從主要矛盾入手
社會保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的難以得到有效開展,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高素質、專業能力強的工作人員來起到推動的作用,原因之二在于在實際的改革活動開展中,沒有從主要矛盾入手,也就是社會保障的供給與人們群眾對社會保障需求之間存在不平衡現象,所采取的措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所存在的主要矛盾,也就導致社會保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難以得到順利開展,阻礙著整體的進步與發展。
三、推動我國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利開展的策略研究
在明確我國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后,如何推動我國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得到順利開展,就是這一章節所要探討的重點,因此,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簡單的探討和研究,希望可以促進整體的進步與發展。
(一)社會保障的制度供給改革,緩解社會保障的分散化和碎片化
社會保障是需要通過制度來得以有效體現的,而且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是在制度方面存在不統一的現象,導致社會保障的分散化和碎片化,而社會保障的分散化和碎片化若長期存在的話,則會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利影響,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分散化和碎片化的后果是各個地區、各個部門都有著屬于自己一套的保障政策,沒有立足統一性,從而衍生出多方面的問題,比如說地區之間社會保障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引發群眾不滿,同時也阻礙著社會保障政策統一的步伐;第二,社會保障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并不是由統一的部門進行管理的,導致社會保障體系的分散,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第三,社會保障的分散化和碎片化也會導致社會保障統籌層次降低,從而影響社會保障功能的發揮。因此,在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要從社會保障的制度供給改革入手,解決社會保障存在的分散化和碎片化現象,從而推動整體的發展。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明確當前社會保障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模式基礎上,注重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建立統一制度,從而推動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得到順利開展。
(二)樹立創新意識,推動社會保障規則供給改革
我國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的順利開展,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解決人員方面的問題,通過培訓活動、學習活動等多種形式活動的開展來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專業能力不強的問題,從而為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人員方面的基礎。第二,推動社會保障規則供給改革,有利于促進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得到順利開展,而要想推動社會保障規則供給改革,就需要完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正是由于我國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不夠健全,涉及范圍不夠全面,導致社會保障領域存在多個方面的有爭議問題,比如說養老問題、醫療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是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樹立“立法先行”的理念,并且在豐富社會保障立法理論的基礎上完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從而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得到進一步發展。第三,任何改革活動的順利開展都需要在創新思維的推動下才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因此,我國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的順利開展,就需要從創新思維出發,對涉及與此的多個方面進行創新活動,從而推動整體的進步與發展。
四、結語
社會保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直接掛鉤,因此,推動社會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動得到順利開展,采取合理的措施來緩解存在于其中的主要矛盾,對于社會的整體進步與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生平. 話語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構建[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6).
[2]崔鳳,雷咸勝.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中國社會保障法治化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5(2).
[3]藍志勇.談中國公共管理學科話語體系的構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5).